
原力无限跑通具身智能商业化背后,是对机器人方向创业的深度理解

截至2025年6月,原力无限在手的商业化订单金额已超2亿元,印证了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认可。从概念验证到规模订单,原力无限走出了一条具身智能产业化颠覆式创新的成功路径。
作者:吕鑫燚
编辑: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习社
朱啸虎的那句“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曾一度给创投圈掀起不小的波澜。毕竟,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具身智能正值“投融两旺”的火热期,是资本市场的“稀缺标的”。
但实际上,沉浮创投多年的朱啸虎,并非是看不到大势所趋,也更不是全盘否定人形机器人,只是在提醒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技术再炫酷,不能落地就是空中楼阁。
这话既戳中了具身智能的痛点,也为具身智能收敛发展路线敲响警钟。再不将“产业化”提上日程,资本和需求端都难以再相信“具身智能的宏大叙事”。
至此,商业化落地能力正在成为具身智能新的分水岭。
该分水岭下真正的考验落在了:谁能在复杂的现实场景中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谁能让技术与物理世界产生有效的价值连接?
破局点则在于具身智能底层的理解深度,如果说过去十年AI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虚拟世界——搜索、推荐、内容生成,那么具身智能的使命就是让AI突破数字与物理的边界,成为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智能协作者。
在这个逻辑下,现有生活、产业、制造场景中的每一个“机器”,都值得用具身智能重新定义一遍。
具身智能产业化:
从场景走出反哺场景全链路提升
实际上,横亘在具身智能商业化面前的,并非是“技术鸿沟”而是“应用场景鸿沟”。
部分企业难推进商业化的卡点是底层逻辑出现了偏差,处于“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应用逻辑,常常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研发而研发”。但想要真正规模化落地,一定是在真实场景中满足未被满足的痛点。
比如,看似普通但实际上痛点明确的场景:新能源汽车充电。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但充电体验依然糟糕。任何一个新能源车主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开着车满世界找充电桩,好不容易找到了,要么坏了,要么被燃油车占着位,要么排着长队。即便充上电了,也无法离开,只能苦苦守在桩前。
原力无限看见了该场景痛点正孕育着商机,“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供需错配吗?”在原力无限看来,该场景不仅困在充电桩数量不够,更困在“效率问题”,即高峰时段一桩难求,低峰时段大量闲置。
“为什么不能让机器人去找车呢。”
带着对场景痛点的“拿捏”,2024年10月,原力无限发布了全球首款智能全自动充电机器人FORCE系列。这个机器人的工作逻辑很简单:你把车停在指定区域,机器人会自动识别车辆,精准对接充电口,完成整个充电过程。
在杭州城西银泰城,FORCE机器人的数据让充电站运营效率提升了120%,用户满意度达到100%。更有意思的是,由于用户不需要守在车边,他们的商场停留时间延长了40%,消费也相应增加。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商业模式:对用户来说,充电变得更便捷;对商场来说,充电设施从成本中心变成了引流工具;对运营方来说,设备利用率大幅提升。
而这也引出了具身智能应用的另一条主线,并非是单纯的“生产力”,而是助推经营全链路的“引擎”。
传统充电模式下,“人—车—桩”的三角关系中,“用户”是中心纽带,必须参与整个过程。而FORCE机器人的出现,让这个关系变成了“人—车—机器人—充电网络”的新结构。用户被解放出来,机器人承担了原本需要人工参与的环节,而背后的智能调度系统则统筹优化整个充电网络的效率。
当AI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它带来的不只是单点效率的提升,而是系统性的优化。
基于此,一个有关于具身智能企业能力的“雷达图”便呼之欲出,“技术创新、产品落地、商业验证、社会价值”四个维度缺一不可。这四条射线应该构成一个相对均衡的圆形。任何一个维度的薄弱,都会成为发展的短板。
技术上有创新突破、产品上有颠覆性应用、商业上跑通了盈利模式、社会价值上改善了用户体验、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这才是具身智能真正的产业化。
平台化思维拓应用疆界
生态力修筑护城河
如果说满足真实场景的痛点是具身智能商业化的根基,那战略思路和生态建设则是根基孕育出的树叶,营造枝繁叶茂的关键所在。
2023年,原力无限提出“一脑多身”战略,在原力无限看来,与其在每个产品上都重复发明轮子,不如构建一个通用的技术平台,然后在不同场景下快速部署。彼时具身智能尚处于“初出茅庐”阶段,业内对于“具身”和“智能”都还未有清晰的标准。
原力无限的技术架构包括两个核心部分:ILM多模态大模型负责“大脑”功能,处理感知、理解和决策;HEE超级能源引擎负责“身体”功能,管理硬件执行和能源调度。
一套技术平台支撑不同形态的好处是,技术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复用,并延伸出更多场景。除了已经商业化的FORCE充电机器人,原力无限还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复、教育培训、商业互动、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布局具身智能产品。在工厂里,工业机器人能够实现精密装配和质量检测;在医院里,康复机器人正在帮助患者进行个性化训练。
这种平台化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竞争策略。从操作系统到云计算,从电商平台到移动支付,平台型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和更高的商业回报。在具身智能时代,这个逻辑同样适用。
“一脑多身”战略拓宽了原力无限的应用疆界,而生态思维侧加厚了其竞争壁垒。单体产品的技术差异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缩小,真正的护城河在于生态系统的构建。就像智能手机行业,最终胜出的不是技术最先进的产品,而是生态最完善的平台。具身智能行业的竞争,最终或许也会演变成生态之争。
原力无限提出了“智充之城”的概念,通过在城市核心区域大规模部署智能充电机器人,构建“15分钟智能补能圈”,形成城市级的智能协同网络。每个机器人都是节点,它们可以实时共享信息,动态调配资源,智能响应需求。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你驾车进入城市核心区域时,系统已经根据你的行驶路线和电量情况,提前为你规划好了最优的充电方案。你只需要按照导航到达指定位置,而这个位置恰恰就是在你出行的目的地,并且结合车主的停留时长给出最佳的补能方案,剩下的事情全部由充电机器人完成。
正如原力无限在获得《赢在AI+》获得全国十强,荣膺“2025中国AI创业十骏”之际,评委团对原力无限的评价,“这种具有颠覆式创新的企业和产品值得升维到智慧城市的高度。”
可见具身智能的价值不能仅仅从单个产品的角度来看,而要从更高的维度,城市智能化、社会效率提升的角度来理解,而这也是生态力的具象化体现。
跑通具身智能产业化
验证真正的竞赛才刚刚开始
截至2025年6月,原力无限在手的商业化订单金额已超2亿元,印证了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认可。从概念验证到规模订单,原力无限走出了一条具身智能产业化颠覆式创新的成功路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认可代表了对具身智能发展路径的一种判断:真正有价值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回到开头朱啸虎的那个观点,他担心的可能是具身智能会重蹈VR、AR等技术的覆辙——概念很火,但迟迟无法商业化。
但原力无限的实践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
它证明了具身智能的商业化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不是所有场景都需要人形机器人,也不是所有应用都要追求技术的极致。有时候,恰到好处的技术方案,反而能够更快地创造商业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种具身智能发展的中国路径:从真实需求出发,用技术重构效率,通过商业化验证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这条路径的背后,是中国庞大的应用场景、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敢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在全球具身智能竞赛中,中国企业未必在基础技术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在应用创新和商业化方面,却有着独特的优势。
具身智能的竞赛才刚刚开始。原力无限跑通了第一棒,证明了商业化的可行性。但这只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如何从单一场景扩展到多元应用,如何从产品竞争升级到生态竞争,如何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