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连续三日破千万人次!深圳地铁爆火背后的城市密码

访客 2025-07-15 13:08:32 51229
连续三日破千万人次!深圳地铁爆火背后的城市密码摘要: 0145年经济奇迹的“深圳速度”深圳地铁的闸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繁忙。7月7日至9日,这座城市轨道交通连续三天突破千万客流...

连续三日破千万人次!深圳地铁爆火背后的城市密码


01

45年经济奇迹的“深圳速度”

深圳地铁的闸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繁忙。

7月7日至9日,这座城市轨道交通连续三天突破千万客流,尤其是7月7日,一举创下了全线网周一单日客运量的历史新高!

这是继“五一”假期后年内第二次出现“千万级三连击”。

更惊人的是,截至7月9日,深圳地铁2025年已累计23天单日客流破千万,比去年全年还多出8天!

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6月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26841.0万人次,进站量15143.7万人次,均位列全国第三;客运强度1.50万人次/公里·日,已连续19个月稳居全国之首。

不出意外,从本周起一直到8月底,“单日千万客流”将成为深圳的城市新常态!

从2023年“700万级”到2025年“千万级常态化”,深圳仅用两年时间便跨越了其他一线城市需更久才能达成的客流能级跃升。

但如果只把“地铁挤爆”当成热闹看,就辜负了数据背后一整套城市操作系统——

一条条轨道线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心跳。

深圳地铁从2004年开通第一条线,到如今已开通运营线路共18条,运营里程已达595.1公里,线网密度全国第一,这个过程只用了21年。

而曾经号称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铁系统的纽约地铁,用了一个世纪才爬到394公里的运营规模。

更让人惊讶的是,根据规划到2028年,深圳地铁里程将达831公里,但这还只是阶段性目标。2030年深圳将建成26个铁路项目,运营里程超1000公里,实现大湾区核心城市“1小时通达”;2035年,地铁网络更将拓展至近1000公里,形成全球级轨道交通体系。

为何深圳地铁这么强?绝非简单的“修路通车”能解释。

背后真正的主角是1800万常住人口!近2000万人释放的活力要求深圳要有更快的速度!如此庞大的客流量,意味着每天有大量的人在这座城市中穿梭、工作、生活,它是城市经济活跃、人口流动频繁的直接体现;它是城市空间重构、产业逻辑变革与人口红利释放的三重共振。

遥想45年前,这里还叫“宝安县”,地图上被标注为“边陲小镇”,全县3万出头的人口里,渔民占了大半。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纸《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把宝安县的一部分划出来,改名“深圳”。

那一天,谁也没想到,这片1997.47平方公里的土地会成为人类城市化史上最陡峭的一条增长曲线:

1980—1990年,常住人口从3万暴涨至167万,年均增速38%;

1990—2000年,突破700万,年均增速15%;

2000—2010年,冲到1037万,年均增速4.2%;

2010—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定格在1756万,年均增速5.4%。

根据深圳统计口径,当前全市实际管理人口已突破2200万,其中常住人口近1800万。

深圳何以成为源源不绝的“人才永动机”?特区成立45载辉煌背后,蕴藏着怎样生生不息的人才聚集动能?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能够吸引如此多的人才,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02

汇聚1800万人的核心动能

让我们深入挖掘一下深圳地铁客流近年来持续快速上升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每翻一倍,GDP就跳一个数量级。

1980年深圳GDP 2.7亿元,2024年全市GDP3.68万亿元,放在全球国家排行榜,足可比肩挪威。换句话说,一城的产出,抵得上一个中等欧洲强国。

经济学家总爱用“规模报酬递增”解释深圳的奇迹:人越多,分工越细,效率越高。

但深圳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人口红利”玩出了“人才复利”。其他特大城市早已进入“稳定发展”,深圳却依然在“长个儿”。2022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12.8万,全国第一;2023年增量10.1万,又是第一;2024年猛增至19.94万,增速飙升55%。

2024年,常住人口距离2035年规划的上限(1900万)仅一步之遥,社区登记总人口保守估计达2200万人,实际管理人口深圳一年新增70万。

在有限的土地空间里,深圳是怎么做到人才纷至沓来、活力不断迸发?

原因很简单,它是一座让人看到希望的城市。无论是经济机会、政策支持,还是城市文化和生活环境,深圳都做到了极致。

2024年,深圳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位列全国第一。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冲破了5万亿,高达5.4万亿,与工业第二城苏州、第三城上海之间,形成了断崖式的领先地位。

总量做得大,证明这座城市的“蛋糕”就多,可以孵化出更多企业,从数据来看,仅2024一年的时间,深圳新增科技企业500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创新生态活力满满。

产业方面,从最初的加工制造,到如今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行业集群,深圳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在电子信息领域,深圳拥有华为、腾讯等一批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它们在通信技术、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高达41.9%,带来了大量新就业岗位。就拿最近火出圈的机器人产业来说,深圳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达5.11万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产业也是深圳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腾讯、华为等众多人工智能企业在这里汇聚,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生物医药产业同样发展迅猛,深圳在基因测序、生物医药研发等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和优势。

这里每万人拥有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全国第一!新兴产业为人才提供了无数的机遇,吸引着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来到深圳。

当然,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成功,离不开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既包括自然环境的规划,也包括产业的规划,例如深圳基本上是中国最美的城市之一,城市中有大大小小超过1000个公园。

每一个公园都非常漂亮,都是免费供市民使用,里面设施都很齐全,很多公园还陪伴了相应的体育设施和场所。

2024年,深圳还新建提升绿道308公里,精心打造特色步道40条,“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总里程已超过3600公里。

其中鲲鹏径更是凭借独特的魅力获评全国十大户外运动特色目的地,为市民的骑行休闲活动创造了优越条件。

产业蓬勃发展,让每个在深圳工作的人都多了一份底气;

城市规划优秀,让每个在深圳生活的人都多了一份底色。

这样的深圳,怎能不拥有强大的人才吸引力呢?


03

人才吸引力的可持续性公式

还记得前段时间,“甲亢哥”的深圳行热爆全网。

与新能源车“斗舞”,坐车下水,体验三折叠手机、无人机外卖,与机器人互动……“甲亢哥”不断发出惊叹“OMG”,直呼“深圳真是科技之都”!

这背后就是每一个深圳人的努力。当然,深圳的吸引力不光是客观条件的完善,更有主观意愿上的拼搏。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这里的人大多数都是外来人口;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这里的人从不会因为你来自某个地方而受到另眼相看或受到歧视;这里的人不问出身、不问背景、不问靠山,这里的人只谈能力,在深圳只要你有能力,有足够拼的精神,舞台就能属于你!

“来了就是深圳人”,早就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来深人才在深圳生活的真实写照。

深圳始终把人才作为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强大的生命力,不遗余力地引进、培养和服务各类人才。

深圳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完善“鹏城优才”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出“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高效办”,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最快24分钟就可以成为深圳人。

深圳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人才的政策,比如顶才汇、企才汇、创才汇、青才汇项目等等一揽子政策包。

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为顶尖人才提供科研经费,为青年创业最高资助100万元,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多渠道筹集45亿元资金为初创企业使用算力提供最高60%、最高1000万元资助等。

在住房保障方面,2024年深圳新开工建设筹集住房14.5万套(间)。其中,新开工建设商品住房4.5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 10 万套(间),包括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5万套(间)(实物建设不少于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间)。

深圳的目标不仅是“人多”,更在于汇聚全球顶尖智慧大脑,让高端人才不仅“流入”更要“生根”,成为孕育原创思想和颠覆性技术的全球级创新策源地。比如,深圳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试点 “联合政策包”,允许香港科研团队 “跨境使用” 内地科研设备,加速深港人才融合。

在营商环境方面,深圳坚持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累计迭代推出1500余条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措施,持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连续4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2024年全市新增登记经营主体56.2万户,平均每月新增经营主体近5万户,累计存续总量440.4万户、居全国城市首位。

为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圳大力抓好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建成鹏城实验室、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各类创新载体超4000家。全市已建和在建智能算力超62E,超智协同、异构融合、普惠泛在的可持续算力供给体系正加快形成。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里包容失败!深圳有全国首个“除名制度”:连续6个月未经营的公司,系统自动除名,无需清算,创业者可以“零成本”重来。这套制度的潜台词是:

在深圳,失败不是污点,而是下一次创业的起点。

在深圳,人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被歧视或放弃,相反,失败被视为一种宝贵的经验。这种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鼓励着人才们勇于尝试新的事物,敢于创新和创业。

从3万渔民到 1800 万人口,从边陲渔村到全球科创中心,如今的深圳变成了一个形容词:代表速度、效率、无限可能。

但这里最迷人的地方,从来不是GDP,也不是高楼,而是1800万人共同的选择:他们选择离开家乡,选择相信一个城市的未来,选择在失利后可以重来。

所以,当有人问“深圳会不会有天花板”,答案藏在这1800万人的日常里——

清晨6点半,龙华线的第一班地铁已经挤满了人;深夜12点,南山科技园的写字楼依然亮着灯;凌晨2点,华强北的烧烤摊还在营业,老板用粤语和湖南话同时招呼客人。

这就是深圳。它或许不完美,但永远有活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