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电影拍成短剧,包火?

此前一些没赶上短剧赛道“热乎的”平台,却在近期捷报频传。
他们正凭借独特优势搅动市场:
小红书依托女性用户深耕女频题材,《痴人之爱》播放量超7500万。
B站发力动画短剧,单月流水激增至千万级。
腾讯推出免费小程序对标下沉市场。
欢瑞世纪则作为传统影视公司入局。
不得不说,短剧市场极度红火。
从2021年快手星芒短剧作品播放量首次破10亿,到如今红果半年打造十余部10亿播放量短剧。
尤其是在5月,红果就跑出8部观看破10亿短剧,顺利组起了“短剧10亿俱乐部”。
在竞争逐渐白热化的短剧市场中,这些新晋的短剧选手也纷纷出招。
腾讯视频近期高调推出横屏短剧扶持计划,据称将投入10-20%的剧集预算,并上线“火星短剧社”。
这一战略被解读为是其精品化布局的关键一步。
而小红书则联合FIRST影展推出的“红镜短剧计划”因其高规格和电影节背景备受瞩目,甚至引发了“短剧电影化”的讨论。
此外,网红们也在虎视眈眈。
近期,有网友发现短剧《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中惊现熟悉的面孔。
李佳琦助播木子生动演出“恶毒女配”,另一位助播思雨则让网友直呼“吃的是什么?上链接!”。
由热门演员申浩男和岳雨婷主演的《念念向云端》,李佳琦助播赵思雨、Shea、王宇飞等均参演配角。
而思雨还参演了短剧《宫锁棠梨》,Shea则进组饶雪漫任总编剧的短剧《不一样的她》。
新来的三家短剧选手,各自的特点和亮眼之处?
有平台重点发力横屏短剧,这与竖屏短剧的主流形态相比,优劣势何在?
短剧电影化,能解决当前短剧行业的哪些痛点?
当前推动短剧精品化、高质量化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对此,蓝鲸新闻记者彭乐怡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短剧正在全球攻略,但品类单薄,情节奇葩,需要有新鲜血液来脱胎换骨。
与之相类似,小红书的用户画像多是女性,而女频短剧也同样较为空白,就和此前霸总、中老年短剧一样,都可能成为一时流行,这让小红书有了发力的可能。
至于欢瑞世纪,可以带来传统影视的人才、素材积累,在短剧还没告别野蛮生长的状态下,通过长剧的水准来制作短剧,具有一定优势。
而腾讯选择横屏短剧发力,也是平台属性决定的。
短剧在长视频平台上,最大的差异化就是横屏短剧。
横屏短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手机上能看,在电视上好播,而且为了追求在电视上的播放效果,其在制作水准上也会更加趋同于长剧。
此外,影视剧创作者其实更习惯于横屏。
毕竟百年电影所积累的经验,是只有几岁的短剧制作所不能比拟的,更加容易出精品。
如果发挥得当,就有可能在短剧这个长视频和短视频的结合部中,打开一个新蓝海。
只是,竖屏短剧更适用于移动生态,用户短视频观赏习惯也已竖屏化,如何在移动端养成横屏的短剧习惯,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同时,短剧电影化也将为短剧发展注入新活力。
短剧电影化,作为一个探索方向,也是以平台之力给短剧制作上难度、上强度,来形成护城河的一种打法,从而和当下大多粗劣的短剧形成极大差异,形成电影级的精品短剧。
然而,这只是理论上可行。
此前,不少知名导演和团队下场短剧、短片,却叫好不叫座,恰恰说明了电影化的水土不服。
毕竟,短剧的载体主要是手机,而手机的效果,其实不需要电影级的视效。
更多时候,这一计划所能带来的改变,应该是围绕着短剧的“三俗”问题,引入电影层次的叙事和编剧,用电影表现手法的运镜,来让体验更高端,而非草台班子化。
总体来说,短剧的瓶颈依然很严重。
追求短平快获利的思维,导致短剧不讲求剧情,只以为追求刺激,且反而能收获巨大流量。
加上观众过于偏重短剧的休闲属性,不乐意在休闲的几分钟里涉猎过于深邃的思辨,也让短剧的境界难以提高。
不过,随着短剧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并由于门槛的降低,转而走向类似长剧的服道化模式和网文的脑洞大开。
同时,国内部分长剧也在走向“短剧”模式,即一季的剧集数量奈飞化,进而黏住粉丝,形成真正的IP剧集,争夺用户时间。
总而言之,所有长剧试过的类型路径,无论成败与否,短剧都可以尝试。
此外,和游戏结合,探索真人互动视频游戏,和动画结合,探索精品泡面番。
如此前动画短剧如国外的爱死机动画和国内的《中国奇谭》那样,和短篇小说联动,探索短篇网文的影视改编路径等,都值得一试。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