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招聘平台“做局”求职者

内容/罗兰
编辑/咏鹅
校对/莽夫
与2025年就业形势相对的是在线招聘企业业绩的节节攀升。以该领域的超头、一直主打精准匹配的BOSS直聘为例,在经历了2024一整年的高速增长后,2025年Q1实现营业收入19.2亿元,同比增幅达12.88%,增速略超公司业绩指引上限;经调整净利润录得7.7亿元,同比增长44%。而且,这已经是BOSS直聘净利润连续增长的第六个季度。
然而,亮眼的财报数据与真实的用户体感形成了巨大反差。如果我们以其为关键词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进行搜索就会发现,吐槽远大于赞扬。招聘者直言推送的求职者匹配度不高,求职者更是将BOSS直聘戏称为“BOSS直拒”,只因给企业打招呼后,很多招聘方都是“已读不回”。
吐槽声浪的另一端,是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日益加深。仅从数字层面上来看,BOSS直聘的月活跃用户数从2019年的1150万飙升至2025年Q1的4660万;付费企业用户也从120万跃升至570万,增长势头迅猛,用户基础持续扩大。
可问题恰恰在于,用户规模激增的同时,平台所标榜的“精准匹配”与“高效达成”能力却未能同步提升。 招聘双方数据的海洋里拼命游泳,却怎么也看不到海岸的存在。
当然这并非是BOSS直聘的独有问题,而是整个在线招聘行业的共同现象。这究竟是技术难平效率鸿沟,平台们能够兑现的“连接”价值有限?还是“一鱼两吃”,趁机实现规模和效益扩张?
Part.1
招聘双方从BOSS直通到魔法对轰
从底层逻辑看,在线招聘平台标榜的“精准匹配”机制,与互联网广告的千人千面投放非常相似。 然而,后者的成功建立在海量数据喂养的判别式AI算法,以及一个相对平衡的供需生态,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各有不同,品牌商家供给的产品和服务也是千差万别。
当这套逻辑被移植到招聘领域后,平衡的供需机制被完全打破。 算法固然能提升简历筛选的速度与广度,却无法解决优质岗位的绝对稀缺性。尤其在经济下行期,这种稀缺被急剧放大,最终导致求职者如同置身“楚门的世界”,在算法的精心编排下,目睹海量“机会”川流不息,投递后却屡沉大海,一时之间只觉得平台之上,似乎除了自己,皆为“演员”。
更为讽刺的是,月活用户规模的膨胀非但未能缓解困局,反而在“无形之手”的操控下加剧了系统的扭曲,平台借机开售各色招聘、面试工具,主动加剧修罗场的残酷竞备。
对求职者兜售“AI批量改投简历”服务,宣称通过一键海投提高“抵达率”,实则鼓励简历注水与信息轰炸;对企业则向HR售卖“AI识别AI简历”工具,号称能过滤“批量生产”的简历,降低筛选成本,形成了一个“以魔法对抗魔法”的讽刺循环。
求职与招聘双方被迫在简历造假与反造假的泥潭中投入更多成本,而平台则坐收流量与付费用户增长之利。最终,“连接者”的角色异化为“中间商”,在失衡的供需关系中吃两端。
某电商公司HR向正见TrueView表示,其发布的新媒体运营主管职位明确要求 “3-5年经验且拥有成功案例的管理者”,但平台推荐的简历中“不少是0经验的新人”。宣称提升效率的推荐机制非但未能减轻工作量,反而迫使HR每天依旧要花费大量时间筛选和过滤无用简历。
除此之外,算法对岗位理解不到位是另一普遍弊病。某广告公司HR表示,目前不少招聘平台的算法都很难厘清一些细分岗位的具体职责和对应聘者的能力需求。
如广告行业的公关、文案和媒介岗位,虽然三者都需要和“媒体”打交道,但实际上在不同岗位语境下,“媒体”有着完全不同的涵义。公关关注的是沟通渠道与关系,文案关注的是内容产出,媒介关注的是资源位与数据。算法无法捕捉这种关键语义的微妙差别,导致推荐的候选人与岗位需求差异很大,同时浪费求职者和招聘者的时间。
如果说招聘者尚只是困在算法“黑箱”编织的“信息茧房”中,那么求职者在招聘平台上遭遇的困境,则更为复杂和被动。
Part.2
求职者深陷平台失守下的四重陷阱
对于求职者而言,在线上招聘平台求职不亚于“扫雷”,需要筛选、甄别形形色色的陷阱与困扰,首当其冲的便是层出不穷的各类诈骗信息。
初级骗局往往披着“低门槛高回报”的外衣。例如泛滥的网约车司机招聘,“0成本提车,当天上岗,日流水400-600元...”此类招聘信息只需向真实网约车司机稍加求证便能识破,其实则是变相的车辆租赁或销售招聘。
更隐蔽的进阶骗局则精心设计了引流路径。如脉脉等平台曾长期流传的“高管内推”套路,骗子伪装成上市公司高管或重要人物的身份,以“外企习惯”为由,诱导求职者从主流平台如脉脉、微信等,转移至微软Teams等小众通讯工具进行“深入沟通”,一旦切换平台,求职者便落入圈套。对方会在熟悉后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引导用户在境外理财网站投资,即业内所称的“杀猪盘”。
讽刺的是,这类欺诈模式自2022年甚至更早便已出现,时至2025年,仍能在各大招聘平台频繁出现,平台治理的滞后性可见一斑。
其次,更具迷惑性的“欺骗式”招聘大行其道。 相比直白诈骗,它们以诱人的薪资、环境或职位描述作饵。
如岗位月薪标榜8-15K,但实际上却是3000底薪+提成,需达成苛刻的提成与补助条件才有可能达到8K月薪下限;又或者是挂着“新媒体运营”头衔,入职后却需要完成电话销售任务;以及一些宣称“大厂岗位”,面试时才发现是第三方劳务派遣等情况。
此外还有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被频繁吐槽的“僵尸岗”问题。相比可识破的骗局,僵尸岗的伤害更为隐形却持久,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招聘者自信。不少求职者在社交媒体上倾诉,每天面对各类石沉大海的岗位投递,以及HR的已读不回,感觉自己都有点绝望了。
正见TrueView在询问某大厂HR后获知,出现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很多大厂的业务变化相当快,有些内部新立项的项目,可能没过1个月的验证期就胎死腹中了,HC(Headcount指代招聘目标)随之蒸发,招聘HR甚至都已离职或转岗。
另一种情况则是HR或者管理者意识到某些岗位的员工有离职倾向,为了以防万一,提前在招聘网站上发出岗位招聘,如果员工离职,就可以尽快筛选出意向求职者。
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有些招聘岗位只是企业发布出来看看市面上该类型的人才储备是否丰富,大致薪资水平是多少,从而调整已有员工薪资,降低离职率。
此外,几乎所有求职者都经历过的保险、金融和直播类公司的招聘骚扰。许多求职者一打开招聘软件,就会收到这几个类型的公司发来的海量模板化信息,其话术雷同度之高、推送频次之密,让求职者不堪其扰,直斥其为数字时代的“牛皮癣广告”,为本就不舒心的求职体验雪上加霜。
即使排除由于招聘企业所导致的僵尸岗问题,欺骗式、骚扰式招聘,甚至赤裸裸的诈骗信息为什么又能够长期盘踞在理应审核严密的招聘平台之上?平台是否尽到了应尽之责?
Part.3
资本们莫再做局求职者
招聘平台乱象丛生的根源,是双重结构性困境与扭曲的商业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是随着招聘公司越来越多,平台难以确保每个岗位的真实性与合规性。这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绕不过去的坎,即使强如Meta,也在信息审核上栽过不少跟头。
另一方面则是招聘平台独特的盈利模式导致,制造并维持“供需错配”有利于创造收入。错配即商机,当平台推荐的求职者与招聘岗位匹配度不够精准之时,更易转化付费行为,用户会直接通过“氪金”来提高精准度。
BOSS直聘2025年Q1企业主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占总营收的98.9%。
HR张鹏(化名)向正见TrueView透露,BOSS直聘的企业VIP账号服务,更偏向于让求职者主动来找公司。例如在沟通环节上,其公司购买的招聘包,每天拥有200个沟通点,如果是求职者主动联系公司,只需要消耗1点,但如果是公司主动联系求职者,则需要消耗30点,这变相加剧了招聘方已读不回的情况。
而更尖锐的矛盾在于平台用户与成本相伴增长的利润压力。招聘软件从B端获取的收益是有限的,当求职者数量越来越多时,招聘平台反而面临收入下降的风险。不只一家在线招聘平台的员工表示,企业招聘意愿的减低意味着收入降低,C端求职意愿的增长意味着成本增加,这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矛盾。
为破解C端变现困局,招聘平台奇招百出。VIP套餐、复杂道具、全包服务、AI 产品……琳琅满目,几乎覆盖了求职者在应聘时要面临的所有环节。如BOSS直聘“30天求职助跑”服务收费2499-3299元;智联招聘“简历代投30天保面试”398元。
但其有效性却存疑。7月4日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反映,在猎聘网购买简历代投服务后,实际未获得任何面试机会,与平台宣传的 “高效匹配、增加面试几率” 严重不符,申请退款却未得正面回应。
最具有戏剧性的还是招聘平台主导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魔幻剧情,在向求职者兜售进击之“矛”时,向企业售卖克化之“盾”。AI对其而言并非效率工具,而是制造焦虑并双重收割的“军火”,一边鼓励AI生成简历注水,一边向企业收费清理自己制造的垃圾。
有苦难言的求职者们则被完全困在了这座精心设计的“楚门剧场”,算法编织幻觉,AI左右互搏,而平台则在供需失衡的硝烟中双端收割。那些每日发出的一句句“BOSS你好”,成为了这场黑色幽默中最沉重的“数据燃料”。
招聘行业会造就出如此魔幻现实主义的“双刀流”,本质上是深陷“增长焦虑”的应激反应。激增的求职者导致运维成本增加,岗位与人才的结构性失衡持续加剧,传统“精准匹配”模型濒临失灵。
而破局之道不在于饮鸩止渴,为短期营收重拾互联网广告早已摒弃的“虚假流量”与“数据粉饰”伎俩;而在于回归本源,重建连接价值,真正打通人才与机遇的高效匹配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