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只有闪送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访客 2025-07-16 19:20:13 36662
只有闪送受伤的世界达成了摘要: 文:方格编辑:林泽2025 年,在京东、阿里、美团三大平台的参与下,整个即时零售战场,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竞争风暴。...

只有闪送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文:方格

编辑:林泽


2025 年,在京东、阿里、美团三大平台的参与下,整个即时零售战场,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竞争风暴。这场风暴在深刻地影响到平台、商家、骑手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波及到了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细分领域——即时配送。

而闪送,作为即时配送领域的老玩家,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实际上,如今的即时配送赛道,巨头环伺、势力众多,而闪送因缺乏成熟的业务生态支撑和稳定的流量入口,渐落下风,只能收缩战线,在细分市场的“一亩三分地”里低调坚守。

投资者对闪送的未来已产生怀疑:自去年上市以来,其股价便如坠冰窟,一路下滑,截至美东时间2025年7月14日,股价已跌至3.25美元,较发行价累计跌幅超过80%。

与此同时,闪送市值缩水至约2.25亿美元,近9.45 亿美元的市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灰飞烟灭。 

闪送就像一位负重前行的马拉松选手。虽然曾率先冲出起跑线,但在巨头的包围下,业务扩张屡屡碰壁,只能固守细分市场。

而外界对于闪送的担忧,仍在加剧。

营收和订单连降后,又开局不利

自去年Q4以来,闪送的业绩明显疲软。

最新财报显示,闪送今年Q1营收仅为9.6亿元,同比下滑13.5%,这已是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收入负增长。

这份低迷,很大程度上源于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对其订单量的挤压。

闪送赖以生存的“一对一急送”赛道,本就空间有限,如今更挤满了虎视眈眈的各方对手,不断分食其“蛋糕”。

背靠外卖平台的美团跑腿和蜂鸟即配,以及电商系代表达达,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形成了商流和物流的闭环;顺丰同城在2024年战略升级,将普通拼送模式调整为“1对1急送”;甚至网约车平台如滴滴也加入竞争,以汽车跑腿的差异化服务切入市场。

在这个多方角力的战场上,闪送的生存空间正被不断挤压。

订单量的萎缩趋势早已显现。2022年至2024年间,闪送的订单同比增速便如过山车般从33.96%一路俯冲,降至2.21%。

步入2025年,下滑势头依旧,Q1订单量仅5800万单,环比下降11.8%,同比更是大跌16.3%。

低订单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庞大的运力资源闲置,闪送的注册骑手增长至290万,但这种内卷只能带来“僧多粥少”,而非订单规模的增长。

若以2024年44.68亿元收入和2.77亿订单量计算,平均每位骑手年创收仅约1541元,年配送量仅99单,折算到每天仅0.27单,骑手资源的利用效率之低可见一斑。

而且,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不仅造成运力资源的浪费,更可能动摇骑手团队的稳定性。

即时配送高度依赖人力确保响应速度,玩家们提升运力的同时,成本也水涨船高。

而闪送坚持“一对一专送”模式,一名骑手一次只送一单以确保速度和体验,相比外卖平台普遍的“一对多”拼单模式,天然需要支付更高的骑手报酬来匹配其高端服务定位。

加之其采用“众包”模式,骑手流动性大,平台不得不持续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吸引和留住运力。2021至2024上半年,闪送支付给骑手的报酬始终占据收入的绝对大头,比例高达85.4%以上。

为了优化成本结构,闪送努力“拧毛巾”,通过算法提升分发效率,使得毛利率从2021年的6.2%爬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1.3%,但整体10%左右的毛利率水平仍然脆弱,盈利能力堪忧。

这些年,闪送花出去的成本,越来越难从用户钱包里赚回来。

激烈的竞争和价格战,迫使闪送采取“以价换量”策略,其赖以支撑高成本的高客单价优势正在被侵蚀:从2021年的19.2元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16.7元,再到2024年的16.13元。

总而言之,在巨头环伺、成本高企、价格承压的多重夹击下,闪送坚守一对一即时配送服务,绝非一门轻松的生意。

巨头夹缝中的及时配送“孤岛

闪送的业绩下滑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年战略摇摆与市场挤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回顾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初创时期的闪送意气风发,以“同城一对一急送开拓者”的姿态,成功开辟了一片蓝海。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也迅速吸引了资本青睐,经纬创投、鼎晖投资等明星资本的加持。

然而,这片看似平静的蓝海很快引来了巨头们的觊觎。2015年,美团率先在即时配送领域落子;次年,京东推动达达与京东到家合并;而阿里更是在2018年将点我达收入麾下,以服务饿了么体系。

转眼间,闪送就陷入“巨头环伺”的境地。

闪送不甘固守“一对一专送”这一方城池,曾试图通过拼单业务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张,从巨头口中分一杯羹。

这场“虎口夺食”的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补贴换来的增长难以为继,闪送不得不紧急刹车,重新收缩至一对一专送的核心业务。

同期,闪送的盈利之路也异常坎坷。

2021年、2022年、2023年,闪送的净利润分别为﹣2.91亿元、﹣1.8亿元和1.105亿元。虽然2023年曾短暂实现1.1亿元盈利,但根据此前招股书披露,这主要得益于政府补助的“输血”。

2024年闪送旋即再度陷入亏损泥潭,全年净亏损达1.46亿元。进入2025年后,第一季度1030万元的亏损额显示这一趋势仍在延续。

放眼同行,盈利困境似乎是行业通病:顺丰同城在2023年艰难扭亏后,2024年毛利率仅6.8%,净利率低至0.8%;而达达集团则持续深陷亏损泥潭,2024年净亏损高达约20.39亿元。

问题的核心在于,高昂且刚性的人力成本。

闪送副总裁杜尚骉曾坦承,在餐饮外卖、商超配送等领域B2C,“竞争不过人家”。

这一退就是好些年,等到即时配送市场格局尘埃落定,商流与物流已深度捆绑,闪送作为独立玩家,没有生态支撑,更难以撬动B端市场。

近些年,闪送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扩张之路受阻,只能退回并固守“一对一”,但这个细分赛道的“盘子”实在太小,还逐渐被其他玩家蚕食。

据艾瑞咨询预测,到2028年,整个普通按需配送市场规模将高达8096亿元。

而闪送所在的“独立按需专线快递”细分赛道规模预计仅为532亿元,仅占大盘的6.6%,如同汪洋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被市场的惊涛骇浪吞没。

少有新动作,闪送的未来在哪里?

在巨头们纷纷攻城略地之际,闪送的新动作却屈指可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重拾曾经放弃的一对多业务。2024年10月,闪送内测“松鼠快送”功能,据Tech星球报道,这项新业务包含三种配送模式:松鼠专送(支持一对一和一对多)和松鼠拼单(多对多)。

在“闪送员”APP上,骑手身份被细分为“闪送骑士”和“松鼠小哥”两个选项,后者专门承接价格更低的第三方平台订单。当时该业务正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区域进行小范围测试,之后并无新消息。

闪送又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这一次同样没能制造出声响。

对于闪送而言,最自然的业务延伸方向就是从现有的一对一配送,向一对多或多对多配送模式拓展。

但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变化,即时配送的竞争本质始终围绕两大核心要素:运力和场景。

运力资源决定了履约时效,场景渗透则带来流量和需求。

闪送的商业逻辑建立在一个前提上:当用户面临紧急配送需求时,价格敏感性会降低,而速度和可靠性成为首要考量。

然而近年来,行业竞争已经让各家服务趋于同质化。无论是全职还是众包骑手构成的运力网络,还是从小时达演进到半小时达,甚至推出秒送、快速达等细分服务,各家平台的差异化优势正在消弭。

闪送在提升履约效率方面确实有些成效。2021至2024年上半年,其平均配送时间从35分钟缩短至27分钟。2024年底这一数字进一步降至26.8分钟。

2024年2月,闪送还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试图通过AI技术优化服务体验——但显然,这更像是一个蹭热度的噱头。

虽然闪送的配送效率在行业内仍具竞争力,但整个行业都在提速时,这种“快”已不足以支撑其高端定位。

同时,闪送在流量和订单获取上也越来越难。

当前即时配送市场主要服务于外卖餐饮和即时零售,美团、饿了么、京东秒送等玩家都建立了完整的闭环履约体系。

随着配送品类从餐饮扩展到生鲜、商超、3C数码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品牌、中小商家,选择入驻平台的自有配送服务。

闪送主打的蛋糕、鲜花、文件等场景,已难以形成足够的差异化壁垒。

近期,闪送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上透露了新战略方向:聚焦奢侈品和高端餐饮等专业领域。

这些场景对个性化、高质量的配送服务有更高要求。闪送声称已经针对不同产品的物流痛点开发了定制化解决方案,包括优化包装、专用运输车辆和完善保险机制等。

作为独立第三方平台,闪送的优势在于不依附于特定电商或本地生活平台,能够根据分散需求灵活调配运力。

但这种模式的规模效应,无法与体量庞大的生态型玩家相提并论。

为了拓展订单来源,闪送已接入抖音小时达同城配送体系,并与途虎养车、周大福、SKP等KA客户建立合作。

然而,抖音的配送服务商还包括达达、顺丰同城等,闪送能分得的订单相当有限。

更关键的是,主流平台不太可能将核心配送业务外包出去。

在即时零售这个战略性战场,履约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京东、阿里等宁愿亏钱也要自建物流体系,第三方合作空间极其有限。 

面对行业内愈演愈烈的价格、速度、技术战,闪送在继续留住甚至巩固现有基本盘的同时,如何找到真正的差异化突破口,将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留给闪送的市场空间,已经不大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