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拒绝山姆,到底在拒绝什么

当山姆自动降级,中产坐不住了。
山姆与好丽友的故事,越来越魔幻。
21日,澎湃新闻探访广州天河山姆门店时,发现货架上遗留一盒好丽友派,但收银员表示“商品无码,无法结账”。
该场景被解读为山姆在舆论压力下仓促下架商品的执行疏漏。
随即,#在山姆发现一盒好丽友被拒绝结账# 冲上热搜。
而在此前的17日,这个故事同样是呈现出反复上下架。
15日一天,山姆连登多次热搜。
一边是高复购“平价尖货”悄然下架;另一边是新品上架即遭吐槽,山姆被一大批会员质疑“质量滑坡”。
事情缘起于7月初。
多位消费者发现,山姆下架了太阳饼、米布丁、低糖蛋黄酥等20余款高口碑商品。
下架也就下架吧,可怎么取而代之的是似乎哪里都能买到的大众产品呢,如好丽友派、溜溜梅等。
根据山姆小程序,这次饱受争议的好丽友派主打“减糖80%、增加30%可可成分、0反式脂肪”,48枚的规格(1.53kg)售价49.9元。
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直言“山姆,你没事吧?”
从买不到西梅只能选购溜溜梅,到热门商品下架,山姆怎么了?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山姆已陆续下架200多款独家爆款产品,其自有商品占比从38%骤降至30%。
而21日下午的山姆好物飙升榜TOP10中,有4款为山姆MM自有品牌商品。
可见,自有品牌依旧有着消费热度。
这不禁让人质疑,独家商品的比例在下降,是否还能支撑其高昂的会员费?
于是乎,许多中产在社交平台上开始表达要拒绝山姆了,整个一个失恋者的状态。
看待这次山姆好丽友风波?
这是否会降低会员价值感?
除了这次选品风波之外,2024年,山姆还集中性的爆出品质问题,在此次事件后又被网友翻了出来。
从选品到品控都被消费者质疑,这是否会引发信任危机?
为什么山姆会在近年来“频频翻车”?
对此,多个媒体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中产拒绝山姆,就在于自己的消费降级,被山姆证实了。
如果没有山姆通过“好丽友”背刺,中产依然还可以用逛山姆来掩饰自己的降级。
结果,山姆自己就率先搞了一波消费降级,这让中产只能用拒绝来表达不满。
同时,还可以和降级的山姆划清界限,维系中产的“面子”。
问题来了,山姆可以不“降级”吗?答案是否定的。
外卖大战带来的即时零售市场大孵化,让山姆超市不得不焦虑自己的未来。
选择一些畅销款,本身并没有错,让消费者购物车装的更多,也就利润更多,同时也让即时零售卖的少一些。
此消彼长之下,山姆就能积小胜为大胜,至少在即时零售冲击下,又有了活下去的资本。
只要山姆继续用质价比卓越且品类更丰富的自有商品构建护城河,其会员制的含金量就不会消失。
山姆的策略非常在商言商,哪怕牺牲一时口碑。
毕竟,山姆真正的口碑不是中产超市,而是通过高品质自有产品达成“别处没有的商品”。
这才是山姆和其他商超竞争的存活之道,也是消费者黏性的稳定剂。
因此,选品不是问题,品控才是问题。
一旦品控出现问题,才是山姆的大问题。
选品降档只是让山姆被诟病,却不会影响消费热情。
由此,信任危机真正可能让山姆翻车的角度,依然是自有产品的品控。
同时,在选品上出现大规模质量问题,也会影响到山姆的品控美誉度。
当然,突然而来的“降级”,也表现出了一种焦虑,即:
山姆过于急迫和焦虑,希望消费者能够用一辆购物车购完所有需要的商品。
但这样的无尽货架之存在于电商,线下商超不能比拼长尾,而是比拼爆款。
毕竟,类似山姆这样的仓储会员店的核心是质价比,即质量靠谱,甚至超越同类商品,且好货不贵。
但这种打法,仓储会员店如果只是渠道,则无法在都是第三方供货的货架上出现这种效果。
目标中高端人群,提供品质卓越、真正掌握定价权而让价格略低于同类竞品的自有商品,才是充值会员的诱惑所在。
总而言之,山姆定位为采购代理人,就必须用少量自有+大量优质选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减少消费者时间成本的方式,去达成以性价比冲击线下商超的电商们抗衡的目标。
但无论是山姆,还是它的娘家沃尔玛,都在最近出现了新变化,即:山姆降级、沃尔玛升级。
走会员制的山姆加大了选品种类。
而走大众路线的沃尔玛加大了自有商品品类。
两者开始有了定位“重合”的趋势,目标则是消除两个品牌之间的“城乡结合部”,达成对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全覆盖。
顺便,向中低端消费者服务。
于是,中产们的拒绝,最终挡不住山姆的自我降级。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