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火把节,有人往火把上撒松香致多名游客被烧伤,当地回应

大理的七月,总被火把节的热烈点燃。夜幕降临时分,街头巷尾的火堆次第升起,橙红色的火焰舔着夜空,映得参与者脸上发烫。人们围着篝火欢呼、跳跃,这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跳火”,寓意着祛邪祈福。只是今年,这场热闹里掺了些灼痛的插曲。
7月21日起,陆续有游客反映,在参与“跳火”活动时被烧伤。田先生回忆,当时他正跟着人群跨过火堆,身旁突然有人撒出一把松香,原本平稳的火焰“轰”地一下蹿高,热浪裹挟着火星扑面而来,他下意识抬手去挡,手背上还是起了一串燎泡,脸颊也火辣辣地疼,后来诊断为轻度烧伤。更严重的是尹先生的朋友,火焰窜起时没能及时躲开,脸部和手臂的皮肤被灼伤,医院诊断为二级烧伤,伤口需要长期护理。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的工作人员透露,短短两天内,科室就接诊了10多位烧伤患者,大多是参与火把节活动时被火焰或高温灼伤的,伤情从轻到重不等。有人是手臂被火星燎出红点,有人则需要住院接受治疗。
火光里的意外,很快在网络上掀起讨论。有网友说,自己从小过火把节,“跳火”时撒松香是老规矩,就像给火堆添柴,“力道没把控好,火就容易蹿高”。一位来自本地的网友回忆,小时候最怕火把节,“那会儿管控没现在严,每年都有头发、眉毛被燎掉的,现在已经文明多了,但风险始终在”。还有人分享自家经历,“前天家人去凑热闹,胳膊上被燎出了水泡,只能认了,这种事本来就是风险自担”。
也有网友提到更早的情况:“以前火把节更野,出人命都不稀奇,尤其大姑娘小媳妇,穿得单薄,最容易被火星烫到。现在已经规范很多了。”面对有人提议“是不是该禁了”,反对声不少:“祖辈传下来的习俗,不能因为出点事就一刀切。”更直接的声音则说:“玩不起就别玩,想凑这份热闹,就得想到可能有风险。”
7月23日,有人在晒烧伤图片的同时也将情况反映给大理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对撒松香的情况有所了解,“那就是个娱乐环节,不是有人故意使坏”。至于是否会介入处理,对方坦言,“具体到哪个部门来管,确实不好说”。
其实,撒松香助燃本是火把节的传统环节。松香遇热会迅速燃烧,让火焰瞬间变得更旺,增添节日的热烈气氛。但这“旺”的程度很难拿捏——撒多了、撒得太急,或者风向突然变化,火焰就可能失控,扑向周围的人。而“跳火”时,人们往往离火堆极近,甚至要从火焰上方跨过,一旦火势突变,躲闪的时间都很少。
网络上的讨论还在继续。有人觉得,既然是传统,就该接受它的“不完美”,“哪有绝对安全的热闹?”也有人认为,传统可以保留,但安全措施得跟上,“比如规定撒松香的距离,现场安排人盯着,提醒大家离远点”。
火把节的核心,本是驱散阴霾的欢乐与对生活的热忱。那些跳跃的火焰里,藏着当地人对日子的期盼,也吸引着外来者感受这份滚烫的民俗。只是当欢乐与伤痛交织,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传统在安全的框架里延续?与其让“不好介入”成为无奈,不如明确责任——比如活动组织方提前划定安全区域,现场配备灭火和急救设备,提醒参与者做好防护;相关部门也可提前规范松香使用的方式,避免因“娱乐”变成“意外”。
毕竟,没人希望火把节的记忆里,除了火光的温暖,还有灼伤的疼痛。让传统里的热闹,多一份稳妥的守护,才能让这份传承走得更远。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