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互连芯片巨头澜起科技手握86亿仍要赴港募资!近40亿存放境外,英特尔减持套现超19亿

访客 2025-07-24 11:09:33 20656
互连芯片巨头澜起科技手握86亿仍要赴港募资!近40亿存放境外,英特尔减持套现超19亿摘要: 出品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王亚静7月13日,澜起科技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增公告。其预计,2025年上半...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互连芯片巨头澜起科技手握86亿仍要赴港募资!近40亿存放境外,英特尔减持套现超19亿

作者 | 王亚静

7月13日,澜起科技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增公告。

其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26.33亿元,同比增长58.17%;归母净利润11亿元至12亿元,同比增长85.50%~102.36%。

然而,资本市场对此似乎并不兴奋。次日(7月14日),澜起科技股价不涨反跌——以微跌0.39%收尾。

其实,澜起科技宣布冲刺港交所时,资本市场的反应已略显消极。

6月20日,澜起科技透露拟赴港上市。在这个消息宣布的次交易日(6月23日),其A股股价下跌4.36%。

作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内存互连芯片供应商,澜起科技早在2019年就已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近年来,芯片行业异常火爆,但澜起科技的股价没有乘风而起,当前A股股价反较2020年2月巅峰时期下滑32%,总市值跌破千亿。

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手握86亿元资金,还要赴港上市募资,难免有“圈钱”之嫌。

资本市场对澜起科技的疑问,不仅仅停留在股价、融资方面。

在A股上市后,澜起科技的多位股东频繁减持。其中,与公司合作多年的英特尔已不再是关联方。据不完全统计,Intel Capital及其一致行动人已累计减持套现超19亿元。

即便如此,澜起科技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港交所。而这一次,澜起科技能否如愿敲开港交所的大门?

1、手握86亿资金,仍要赴港募资

澜起科技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04年。

当年5月,Montage Group独资设立了澜起科技前身——澜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透过Montage Group,杨崇和持股27.71%、Stephen Kuong-Io Tai(以下简称:Stephen Tai)和妻子持股约32.86%。

2年后(2006年),公司就实现了首款芯片量产。同年,Montage Group也获得了Intel Capital(英特尔旗下公司)的投资。

历经20余年的发展,澜起科技逐渐成长为一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无晶圆厂),主要产品包括互连类芯片、津逮®服务器平台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收入计算,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内存互连芯片供应商,于2024年占据36.8%的市场份额。

虽然创立了澜起科技,且在行业占据了一定地位,但杨崇和、Stephen Tai似乎并没有谋求公司控制权的意图,公司股权分散,至今没有实控人。

招股书显示,IPO前,杨崇和、Stephen Tai各自控制的股权均不足5%。

(图 / 澜起科技招股书)

不过,两位创始人还是掌握着公司的经营命脉。目前,杨崇和出任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Stephen Tai担任总裁一职,二人是公司仅有的两位执行董事。

在将澜起科技送入上交所之后,杨崇和与Stephen Tai又开始筹划打造A+H双上市平台。

7月11日,澜起科技正式递表港交所。港股上市的一个优势在于,作为一个面向全球化的平台,港股募集而来的资金更灵活,可直接面向海外,支撑企业的全球化扩张。

但实际上,无论是境内、境外,澜起科技都并不缺钱。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0亿元、金融资产16亿元,合计约86亿元。同期,公司没有短期借款,现金流十分充裕。

(图 / 澜起科技招股书)

不仅如此,澜起科技已经储存了相当规模的外币。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拥有的美元,价值人民币约45亿元,约占当期70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64%。

(图 / 澜起科技招股书)

另据财报信息,截至2024年末,澜起科技存放在境外的款项约40亿元,同比增长约38%。

(图 / 澜起科技2024年财报)

「创业最前线」注意到,在递交A股的招股书中,公司明确,杨崇和、Stephen Tai两位创始人都是美国国籍。其中,杨崇和拥有中国外国人永久居留权(俗称“中国绿卡”)。

那么,既手握雄厚资金,又已经将巨额资金存放在境外,澜起科技是否还有必要赴港上市?是否有通过资本市场“圈钱”之嫌?

对此,澜起科技方面仅回应「创业最前线」称,为深化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布局,持续吸引并集聚优秀的研发与管理人才,增强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根据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公司计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上市。

2、股东频繁减持,A股股价5年跌去32%

对于澜起科技赴港上市,投资者心存担忧,并非没有原因。

一般来说,当一个A股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估值承压之时,再去赴港上市,或许需要更低估值、折价发行,可能会带动A股股价进一步下探,让A股投资者浮亏,而这绝非投资者想要看到的局面。

其实,澜起科技在A股曾有过高光时刻。

2019年,澜起科技登陆上交所,成为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之一。既踩上了芯片火爆的窗口期,又有英特尔、三星等资本支持,上市之后,其股价在2020年2月一度飙涨至123.09元/股,总市值一度超过1300亿元。

但澜起科技并没有借此机会乘风而上,反而在此之后股价一挫再挫。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2日,公司股价报收83.32元/股,较2020年2月巅峰时期下跌32%,总市值跌破千亿,仅剩954亿元。

在股价持续下滑背后,其重要股东长期且频繁的减持公司股票。

据「创业最前线」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开始,萚石一号、萚石二号、萚石三号,上海临理,中电投控,WLT,嘉兴宏越,Intel Capital,珠海融英等多位股东(编者按:上述股东包括其一致行动人或关联方)数次下场减持。

其中,于上交所上市之初,中电投控及其一致行动人嘉兴芯电,是澜起科技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16%;Intel Capital是单一第二大股东,持股9%。

而WLT正是由杨崇和、Stephen Tai持股的企业。另外,杨崇和的姐姐杨崇颐是珠海融英的普通合伙人。

在经历了多次减持之后,中电投控及其一致行动人早已让出第一大股东之位。招股书显示,IPO前,中电投控控制的股权不足6%。

(图 / 澜起科技招股书)

2022年至2023年,杨崇和、Stephen Ta持股的WLT及其一致行动人也多次减持,累计套现超15亿元。对此,澜起科技方面表示,是部分LP基于自身资金安排出售股票,两位创始人并未参与。

除此之外,二人还从公司拿着高薪。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期),杨崇和的薪酬分别为902.8万元、802.5万元、999万元、265.1万元,合计2969.4万元。同期,Stephen Tai总共拿走2970万元薪酬。

(图 / 澜起科技招股书)

在这期间,除杨崇和、Stephen Tai之外,其余所有董事的年薪都没有超过120万元,于报告期内,单一董事的总薪酬均不超过300万元。

对于两位创始人拿取巨额薪酬的合理性,澜起科技方面认为,除两名创始人之外,其他董事会成员大部分都是独立董事或非在公司任职的董事,相关口径不可比。而公司相关董事及高管的薪酬体系经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相关制度的规定。

另外,澜起科技方面表示,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海外上市公司,与同行比较,两位创始人的薪酬处于合理范围。

Wind数据显示,澜起科技选取的同行可对比海外公司IDT已经被收购,从而退市。除此之外,其选取的可对比公司包括Rambus、汇顶科技和兆易创新,2022年至2024年,这些企业的高管薪酬处在30万元至830万元之间(此处薪资,均不包括股权激励;同行可对比企业均未披露2025年一季度薪酬)。

多番对比之下,都可见两位创始人在澜起科技获利之丰厚。

3、业绩剧烈起伏,英特尔减持套现超19亿

近年来,澜起科技的业绩一直剧烈波动。

财报显示,2021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0.49%,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4.88%。2022年,公司打破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实现了营收、利润双增长。

但这并没有维持太久。2023年,澜起科技的营收、利润双双下滑——营收同比下滑37.76%、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65.30%。

(来源:Wind(单位:亿元))

从2024年开始,公司业绩又重回增长轨道,并持续至今。澜起科技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约26.33亿元,同比增长58.17%;归母净利润11亿元至12亿元,同比增长85.50%~102.36%。

就在业绩向好之时,澜起科技在招股书中宣布,于2025年3月31日,英特尔集团(包括英特尔公司及其控制附属公司)不再符合关联方资格。

(图 / 澜起科技公告)

招股书显示,公司成立2年时(2006年),英特尔全资附属公司Intel Capital就投资了澜起科技的股东Montage Group;2018年,Intel Capital耗资1.75亿美元,认购了当时澜起科技10%的股权。

(图 / 澜起科技招股书)

据「创业最前线」不完全统计,澜起科技在A股上市之后,Intel Capital及其一致行动人多次减持股票,目前累计套现已经超过19亿元。

如今,澜起科技声称英特尔不再是关联方,那么,英特尔是否已经从澜起科技清仓撤退?还是有其他原因?对此,澜起科技方面仅表示,其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已于2024年6月降至5%以下,“相关股东最新的持股情况,关注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

澜起科技和英特尔“越走越远”,或许早已经渗透在日常经营中。

报告期内,英特尔集团一直是公司前五大供应商。2022年至2024年,澜起科技向英特尔集团采购金额分别为9.40亿元、1.10亿元、2.14亿元。

但到了2025年一季度,公司仅向英特尔集团采购了2134.8万元,和去年同期的6592.3万元相比,骤降超过4000万元。

(图 / 澜起科技招股书)

澜起科技表示,公司采购原材料是将产品交付给客户并确认销售收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采购原材料到制造产成品,再到交货给客户需要一定的周期。相关业务的销售金额与客户订单、原材料供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公司坚称,“与英特尔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创业最前线」注意到,在报告期内,澜起科技一直向英特尔集团采购津逮®CPU内核。据悉,津逮®CPU、数据保护和可信计算加速芯片等零部件,组合构成了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津逮®服务器平台。

(图 / 澜起科技招股书)

这曾经是澜起科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探索,但津逮®服务器平台的“含金量”越来越弱。

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津逮®服务器平台贡献的收入占比为25.5%、4.1%、7.7%、6.6%;毛利率为10.5%、4.0%、4.8%、4.0%,整体均呈现下滑趋势。

(图 / 澜起科技招股书)

2022年和2024年,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维持在100天左右,2023年存货周转天数暴涨至237天,其给出的解释就是,主要就是由于津逮®服务器平台的销售减少。

澜起科技对CPU的兴趣似乎也在转移。在招股书中,澜起科技表示,在AI时代,Scaling Law强调数据生成的指数增长。此架构不再仅以CPU为中心,而是包括GPU及一系列配置日益复杂的互连设备。

在经历了业绩大涨大落之后,澜起科技也在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但如何找到一条新路径仍是未知数。

回头来看,A+H双上市或许能够在形式上提升澜起科技的估值水平,但真正影响澜起科技未来的,仍然是其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是否稳固。

*注:文中题图来自澜起科技官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