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考验宁波银行庄灵君的时刻到了

访客 2025-07-11 11:10:21 72334
考验宁波银行庄灵君的时刻到了摘要: 作者丨何西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作为城商行中的 “零售尖兵”,最近,短短半个月时间,宁波银行相继关闭了金华、温州与宁...

作者丨何西 

考验宁波银行庄灵君的时刻到了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作为城商行中的 “零售尖兵”,最近,短短半个月时间,宁波银行相继关闭了金华、温州与宁波等地的5家营业网点,引发了广泛热议。

事实上,金融行业在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城商行精简物理网点,其实早已屡见不鲜。

不过,宁波银行此次关停的支行,基本位于核心商圈或者社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如此密集收缩线下机构,也在暴露其存在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此外,宁波银行还面临个人利润下降、押注消费贷却频繁遭遇监管重罚的困境,苦不堪言。

天眼查信息显示,2022年1月罗孟波辞去宁波银行行长一职,当年3月,庄灵君担任行长,走马上任至今三年。

船载千钧,掌舵一人。作为船长,庄灵君一直在为宁波银行正在寻找新“航路”。但水很深,浪很大,这往往考验船长把舵定航的技术了。

所以,考验宁波银行庄灵君的时刻到了。

“第一城商行”光环难掩个贷危机

众所周知,城市银行通常受地域性限制,大多在省外发展一般。

但宁波银行却依靠其深耕中小企业的战略和出色的业绩表现,成功跻身城商行头部行列。

在过去的2024年,“尖子生”宁波银行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业绩报告。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银行全年营收为666亿元,同比增长8.2%;归母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6.23%。

显然,宁波银行再次交出了一份盈利双增长的年度财报。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最新披露财报,宁波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1251.66亿元,与上一年年末相比增长高达15.25%,成功突破3万亿规模大关,成为国内为数不多跻身“3万亿资产俱乐部”的城商行。

而在30家A股与H股上市城商行的业绩比拼中,尤其与头部城商行的正面角逐中,宁波银行靠着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金融科技实力及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卓越表现,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已然是城商行中的佼佼者。

例如在营收规模、归母利润等方面,宁波银行都位于前三名;而在资产规模上,除北京银行以4.22万亿遥遥领先外,3万亿俱乐部成员也只有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和宁波银行。

可以说,横向对比几家头部银行,宁波银行虽然各方面不算最顶尖,但每一项指标表现都很出色,其赚钱能力和风控能力均拿得出手。

即便是逾期率这一衡量资产质量的防御性指标,在一众城商行中,宁波银行也控制得不错。

财报数据显示,宁波银行的逾期率为0.76%,仅略高于成都银行与厦门银行,而后两者的体量规模远逊于前者。

在所有 A 股上市银行中,宁波银行不仅是唯一一家不良率连续16年低于1%的银行,也是唯一一家连续10年盈利增速保持在15%以上的银行。

不过,虽然宁波银行顶着“第一城商行”的光环,其实并非高枕无忧,也有其成长的烦恼。

表面来看,宁波银行的资产规模在持续扩张,但实际上,其核心业绩指标的增速早已显著放缓。拨备率持续下滑拨备率持续下滑

财报数据披露,从2021年到2024年,宁波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8.37%、9.67%、6.4%、8.19%;相比之下,同期净利润增速则为29.87%、18.05%、10.66%、6.23%。

从数据来看,2024年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增速,都创下宁波银行上市以来的最低纪录,也折射出其增长动能正在减弱。

看似外展无敌的宁波银行,其实可能只是表面繁荣,其业绩放缓、拨备率持续下滑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押注消费贷遇阻,合规瑕疵频现

目前,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激烈,也给零售业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布局零售业务早已屡见不鲜。

早在2014年,宁波银行便启动了“大零售”战略,积极发展消费端业务。从2018年到2023年,其个人贷款业务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模式。

其中,2023年时,个人贷款余额在总贷款余额里的占比攀升至最高点,达 40.49%。而在个人贷款的构成里,消费贷项目占比最高,该比重在2018年时高达83.88%。

但到了2024年,宁波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却遭遇困境。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为5577.35亿元,与上年年末相比增长9.96%,但占总贷款比例却从2023年的40.49%下降至2024年的37.79%。

其中,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为112.67亿元,而个人贷款的不良贷款金额为93.88亿元,占总不良贷款金额的83.22%,为近五年来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68%,较2023年增长了0.18个百分点,连续四年上升,并显著高于宁波银行整体0.76%的不良率。

随着个人贷款不良率持续走高,宁波银行2024年的个人业务减值损失达101.31亿元,比2023年增长了19.09%。

而且,即便横向对比来看,个人消费贷业务不良率上涨,也并非行业普遍现象。

《南方都市报》曾报道称,根据13家上市银行在2023年财报披露,其中公布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8家的银行中,只有两家不良贷款率上升,而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仅0.86%。

此外,最近几年,宁波银行还多次因为个人贷款等问题,多次遭遇违规处罚。

2025年4月,宁波银行台州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存在信贷资金被挪用于股权投资等问题,被处以9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另外有2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

回溯可见,202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分行对外公布了行政处罚信息,其中显示宁波银行旗下的浙江宁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因存在未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便提供其个人不良信息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条例规定,最终被处以2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宁波银行”已然成了投诉重灾区。

截至目前,宁波银行的相关投诉量超过2600条,而这些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暴力催收、提前还款违约金高、利息过高等方面。

显然,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业务背后潜藏的经营风险,不仅会给企业的未来发展蒙上厚厚的阴影,也会带来无数难以预估的不确定性。

推进多元化发展,撑起第二增长曲线

俗话说得好,无论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无论如何转型发展,还是应以盈利为目的。

宁波银行虽然个贷业务发展大不如前,但其也没有完全被困在里面,而是积极推进多元化发展,试图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在金融科技浪潮下,宁波银行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

公开数据显示,宁波银行每年将营业收入的约5%投入科技建设,致力于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业务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最近三年,宁波银行在科技方面投入,年均增长超20%,而科技人员在2024年已经占比超10%。

现如今,宁波银行既有底层基础设施的“宁行云”品牌,还有应用层的“鲲鹏司库”“五大管家”等创新数字化产品,并有客户侧的“波波知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金融服务生态闭环。

显然,这些数字化成果不仅提升了服务便捷性与效率,还通过大数据、AI技术实现风险精准识别与防控,为业务稳健发展筑牢根基。

例如依托 “波波知了” 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为科创企业提供专利贷、科技贷等产品,2024年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40.37亿元,但仅占总贷款的2.7%,规模有限。与杭州银行相比,其合肥分行科技贷款占比超15%,可以说科技金融渗透率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宁波银行还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努力。

宁波银行的住房贷款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个贷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另一类则是房地产业对公贷款。

在2021年时,宁波银行房地产对公贷款业务为366亿元,占全部贷款额的4.2%;个人住房贷款373亿元,同样只占4.3%。

虽然这几年房地产业不如以前,但宁波银行房地产业务却发展非常红火。

2024年时,宁波银行房地产业对公贷款1420亿元,占比9.62%,对公业务中仅低于租赁与制造业。个人房贷也表现不错,放贷量984亿元,占比6.67%。

短短三年时间里,宁波银行房地产业务的贷款规模均翻了数倍,已然成为宁波银行较为优异的资产。

虽然宁波银行由于曾过度倚重消费贷款业务,在强监管环境与市场饱和的双重夹击下,从曾经的“蓝海”加速褪色为“红海”。但其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曲线,重塑自身核心竞争力。

不过,随着消费金融的黄金时代落幕,宁波银行所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未来,宁波银行能否真正摆脱旧路径依赖,在激烈变革中闯出一条新路,才是其乃至整个银行业必须直面的转型大考。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