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扣非后净利润累计亏损超30亿元,国民技术现金来源靠借贷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段楠楠
随着港股的火热,赴港上市成为A股企业募资补流首选,身具MCU芯片及负极材料两大业务的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技术”)近期向联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港股上市。
与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持续盈利的蓝筹企业不同,国民技术自身盈利情况并不理想,扣非后净利润连年亏损。
在持续亏损影响下,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连续流出,依靠持续对外借贷才让公司顺利运转。但在对外借贷影响下,国民技术资产负债率逐年升高,公司需要靠股权融资降低自身负债。
在扣非后净利润持续亏损影响下,国民技术能否顺利登陆港股?
1、扣非后净利润累计亏损超30亿元,公司现金来源靠借贷
招股书显示,国民技术成立于2000年,最早由中兴通讯和国投电子公司共同成立。
国民技术是最早一批从事商用密码产品开发的企业,2004年发布首款32位USB Key芯片,2007年公司USB Key产品在国内市占率排名第一。
2009年公司经过整体重组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4月公司顺利在创业板上市。在上市两年后,国民技术便开始亏损。
2012年,国民技术扣非后净利润亏损1308万元,此后更是连续多年扣非后净利润亏损。2017年,国民技术因为投资私募机构前海旗隆无法收回,导致该公司亏损近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该事件,国民技术还被央视所关注。据悉,国民技术购买前海旗隆的产品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
彼时,国民技术利用超募资金3亿元与北京旗隆合作成立深圳国泰旗兴产业投资基金,之后追加投资2亿元,累计投入5亿元。
因为第二次增资时间过长及增资后公司立马分红5000万元被央视财经所质疑,最终国民技术仅以工商办理的时滞作为理由回复。
案件发生后,深圳检察院于2018年12月以涉嫌职务侵占罪,决定批捕代雪峰等涉案人员。
2018年、2019年,又因为并购而来的资产业绩承诺未达标、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国民技术将并购形成的商誉及部分应收账款计提,导致公司2018年、2019年扣非后利润分别亏损16.64亿元、5.89亿元。
2021年国民技术业绩有所复苏,但仅一年公司又陷入亏损。国民技术也在一轮又一轮踩坑中,成功将上市募集的23亿元资金全部亏损完毕。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亏损1.16亿元、5.01亿元、1.96亿元。粗略计算,上市至今国民技术扣非后累计亏损超30亿元。
由于持续亏损,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并不理想,为了维持日常运转,国民技术只得不断对外融资。
Wind数据显示,自上市以来,国民技术累计融资41.06亿元。其中首发融资23.8亿元,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17.26亿元。
随着对外借款的增加,国民技术负债率持续上升,截至2025年3月31日,国民技术资产负债率上升至71.84%,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超过60%,银行贷款便会有所限制。
同期,国民技术未来一年到期非流动负债4.39亿元,除此之外公司长短期负债合计还有13亿元。截至2025年3月31日,国民技术在手货币资金仅为4.03亿元,此外还有7416万元可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也意味着公司在手货币资金仅够偿还一年内到期债务。
对此,「创业最前线」试图向国民技术了解,鉴于目前公司业务持续亏损,未来公司如何确保能继续获得资金维持公司运营及债务偿还所需资金?
目前,公司资产负债率超71%,未来又该如何降低负债?此外,公司银行授信及可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截至发稿,未获得国民技术回复。
2、定向增发受阻、主营业务低迷,仍计划赴港募资
持续地对外借贷,让公司负债高企,加之主营业务业绩不佳,国民技术亟需通过资本市场募资来降低负债率、推动企业盈利回升。
早在2021年,国民技术便计划向公司现任董事长孙迎彤定向增发12亿元,若成功发行孙迎彤将成为国民技术实控人。
彼时,因为定增公司股价在3个月内暴涨超5倍,股价波动引起了交易所关注。
交易所要求国民技术披露,向董事长定向增发的目的及董事长参与定向增发收购的资金来源。对此,国民技术表示,彼时孙迎彤持有国民技术超7亿元股票可用于质押,此外还与多个融资方接洽,相关资金来源具有可靠安排。
后续国民技术公告称,因股票定向增发构成管理层收购,而管理层是否符合认购对象条件的认定对定向增发形成一定障碍,故终止此次定向增发。
自2010年上市以来,因扣非后净利润大部分时间处于亏损,因此国民技术一直未筹划股权融资。2021年公司利润转正,筹划定向增发又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发行失败。
因此,国民技术只能通过向银行借贷获得现金流,以维持公司日常经营,导致的结果便是公司资产负债率超71%。
相较于A股,港股对企业财务及盈利审查相对宽松,加之近期A股掀起了赴港上市的热潮,此时国民技术赴港上市募资也在情理之中。
对此,「创业最前线」试图向国民技术了解,自2010年公司上市以来,绝大部分时间公司扣非后利润均在亏损当中,导致公司股权融资并不顺利。在此背景下,赴港上市能否获得投资者认可?若发行失败,公司有无其他途径筹资?截至发稿,未获得国民技术回应。
此次赴港上市,国民技术募资用途便是用于各类芯片研发、生产。据悉,国民技术主营业务主要来源于芯片类产品及负极材料两部分。
国民技术芯片主要为MCU芯片和BMS芯片,下游终端应用于汽车电子、数据中心、智能家居等。
过去几年,2021年因为供给短缺,MCU芯片价格一飞冲天,国民技术因此受益。彼时,其芯片业务毛利率高达59.36%,主营利润近3.5亿元。
但因为MCU芯片技术含量较低,扩产相对容易,自2023年以后MCU价格暴跌。全球MCU芯片巨头如意法半导体等均出现利润大幅下降、裁员的现象。国民技术也不例外,2024年其芯片毛利率降至31.69%,主营利润仅为1.76亿元。
与MCU芯片一样的还有负极材料,负极材料主要应用于锂电池。近两年由于负极材料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一跌再跌。
国民技术盈利能力深受影响,2021年公司负极材料毛利率超28%,2024年公司负极材料业务毛利率下降至7.83%。
在两大主营业务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国民技术扣非后净利润也由盈转亏,从2021年的4636万元变成亏损1.96亿元。
因此,在两大主营业务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国民技术计划赴港募资用于研发高性能MCU芯片,该产品可用于机器人。但在该领域,目前已出现众多非常有实力的企业,此时国民技术计划募资进入,是否为时已晚外界不得而知。
对此,「创业最前线」试图向国民技术了解,目前公司MCU芯片及负极材料价格依旧低迷,近两年公司扣非后利润也在持续亏损当中,未来公司将通过何种途径控制成本支出、减少亏损金额?
此外,若未来MCU芯片及负极材料价格仍难有起色,公司在手资金还能否有效应对行业持续出清?
赴港IPO计划研究高性能MCU芯片,公司在该领域技术积累如何?目前该领域实力厂家众多,此时布局是否为时已晚?是否会如公司布局负极材料一样,进入即亏损?截至发稿,未获得国民技术回应。
3、股价大涨,资本大佬和高管轮番减持
虽然经营状况堪忧,但国民技术在资本市场却异常活跃。
2024年9月,A股迎来久违大涨,尤其是半导体等科技企业更是被资本连番炒作。
国民技术也不例外,2024年9月公司股价还在10元/股左右徘徊,但到2024年10月底,公司股价最高涨至41.5元/股,仅1个月左右的时间,公司股价便涨超4倍。
公司股价大涨,也让公司股东蠢蠢欲动。作为国内MCU芯片龙头企业,国民技术长期处于无实控人状态。
2024年9月30日,公司最大的股东便是现任董事长孙迎彤,彼时其持有国民技术2059.44万股,持股比例仅为3.53%。第二大股东则是资本大佬刘益谦妻子王薇,持股总数为1331.40万股,持股比例为2.28%,刘益谦本人也持有国民技术899.28万股,为国民技术第四大股东。
刘益谦进入国民技术的时间为2013年,彼时刘益谦耗资近2亿元从公司原控股股东中国华大手里拿下1114.2万股的股份。此后,刘益谦又在二级市场陆续增持国民技术股份至1234.57万股,持股比例提高到4.54%。粗略计算,其累计耗资约为2.4亿元。
2017年因为5亿元投资深圳国泰旗兴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无法收回,公司股价暴跌,刘益谦开始减持公司股份。
2021年,刘益谦妻子王薇开始买入国民技术股份,此后陆陆续续增持,直到2024年三季度末刘益谦、王薇夫妇合计持有国民技术超2230万股。
随着2024年10月公司股价大涨,刘益谦、王薇夫妇开始减持国民技术股份。截至2024年底,两人均已退出十大股东,按第十大股东仅持股86.88万股来看,两人或许已经清仓减持。
除资本大佬刘益谦、王薇夫妇减持外,国民技术管理团队也在大规模减持公司股份。
2025年6月13日,国民技术披露了公司高管人员股份减持情况。其中仅公司董事长孙迎彤一人减持股份数便达514.11万股,按减持股价计算,其套现金额约为1.2亿元左右。
除此之外,国民技术董事、副总经理阚玉伦,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徐辉,副总经理钟新利及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叶艳桃女士均在减持公司股份。
据悉,其高管持有的股权大部分来源于2021年实施的股权激励。2021年国民技术授予了123人股权,授予价格仅为6.1元/股,其中董事长孙迎彤一人便获得了550万股。
该股权激励解锁分为三期,前两期经营目标达成,其股权激励部分顺利解锁。在2024年10月份公司股价大涨后,公司高管便开始减持。
对此,「创业最前线」试图向国民技术了解,在公司扣非后利润亏损及赴港融资背景下,以董事长孙迎彤为首的管理层大规模减持套现,是否说明不看好公司未来?
此外,资本大佬刘益谦及其妻子王薇也在2024年四季度清仓减持,是否说明公司股价出现高估?截至发稿,未获得国民技术回应。
对于国民技术而言,由于扣非后净利润持续亏损,其在A股获得股权融资难度较大。加之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流出,为了维持日常经营,国民技术不得不持续向银行借贷,造成的结果便是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
未来一年,公司有大量到期债务需要偿还,加之两大主营业务芯片及负极材料经营业绩不理想,国民技术也需要赴港融资来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及拓展其他业务。
但在经营业绩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国民技术能否顺利赴港上市,「创业最前线」将持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