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9大创新项目角逐!首届超声医学前沿应用及人工智能创新大赛落幕

访客 2025-07-17 13:08:10 61169
9大创新项目角逐!首届超声医学前沿应用及人工智能创新大赛落幕摘要: 在医学影像领域,超声技术作为无创、无辐射且经济的检查手段,一直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医疗需求的不断增...

在医学影像领域,超声技术作为无创、无辐射且经济的检查手段,一直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超声医学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专业医师培养周期长导致的人才短缺、诊断结果对医师经验的过渡依赖导致的诊断水平差异、海量数据未得到充分挖掘利用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超声诊断效率和精准度的提升。

9大创新项目角逐!首届超声医学前沿应用及人工智能创新大赛落幕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超声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方面的卓越能力,使其在提升超声诊断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上展现出较大潜力,推动超声医学领域的创新需求不断涌现,特别是在前沿应用和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行业内的探索热情持续高涨。

在此背景下,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聚焦医学影像细分赛道,举办首届“超声医学前沿应用及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旨在为医学影像领域的专业人士、科研团队、创新企业以及临床医生等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激发创新思维,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7月15日,首届超声医学前沿应用及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决赛暨未来医学影像技术及应用创新研讨会在成都东部新区未来医学城圆满落幕。


决赛现场

大赛的成功举办为超声医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将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医工结合,加速技术突破与应用。同时,大赛还将促进超声技术在基层应用新策略的深入探索,助力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能力提升。

9大创新项目亮点纷呈,涵盖超声医学与AI的融合创新

“首届超声医学前沿应用及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于2025年4月15日正式启动,通过项目征集、项目遴选以及评审委员会线上评审等多个环节,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最终决出9大创新项目入围总决赛。


决赛启动仪式

决赛现场,来自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深圳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京东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高校及龙头医疗企业的9支创新团队携突破性项目展开角逐,通过10分钟路演+5分钟答辩的形式,全面展示了超声医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创新成果及应用场景,涵盖临床诊断、健康管理等多个维度。


创新项目路演

其中,复旦大学海宁海豚之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展示了超声多模态大模型项目,该项目打造了全球首个通用超声医疗大模型,支持多部位、多脏器的多任务诊断,可实现超声人机交互,在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生态构建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北京视知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带来肌骨超声AI诊疗一体化项目,通过AI技术实现动态分割、实时识别和量化分析,以国内顶级肌骨超声专家团队和多学科融合团队全面布局肌骨超声AI产品,推动诊疗一体化发展。

深圳市人民医院团队带来皮肤超声AI减重形体管理评估系统。该项目针对肥胖问题,开发出首个面向形体管理的超声AI评估推荐系统“AI透视脂肪”,通过真皮胶原分析、组织智能测量、减重趋势反馈等技术手段,助力全民健康体重管理行动。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团队展示了AI导航心脏超声智能辅助诊断与教学系统。针对心血管疾病高发问题,聚焦培养AI自动解读超声心动图,通过构建超声场景模型、机器深度学习、语言模型处理,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工作效率,达到辅助科研与标准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带来了基于超声射频信号及图像特征的乳腺癌智能识别项目,创新性地融合超声射频信号和图像特征,提升乳腺癌诊断精准度,解决超声图像“分不清”“穿不准”的痛点,通过加入声谱信息,将黑白图像变为信息丰富的彩色图像,实现特色创新超声成像。

上海科技大学团队展示了基于便携式三维超声系统的参数化脊柱建模。通过便携式设备实现脊柱等部位的快速三维成像,采用隐式神经表征重建技术,提升图像精度,并与多家知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成像质量媲美大型设备,适用于脊柱侧弯等疾病的筛查和监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团队带来了基于AI辅助的气道梗阻急救装置。针对战场和急救场景下的气道梗阻问题,开发AI辅助的便携急救装置,实现环甲膜穿刺的精准定位和自动化操作,产品设计便携、操作简便,可显著提高急救效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展示了大模型赋能的远程超声多模态智能质控创新平台。针对超声质控需求,构建基于大模型和多模态数据融合的远程超声智能实时质控平台,实现对远程超声检查和诊断过程的实时、精准、高效质控,对优化超声诊断流程、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北京京东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呈现了AI超声影像筛查系统项目,专注于基层医疗的超声影像筛查,开发出操作简单、集成度高的AI超声影像筛查系统,优化超声质量和AI模型,为基层医疗提供可复制的商业闭环案例,助力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

总决赛通过项目现场路演和评委打分的方式进行,9位由国内超声领域的顶尖临床专家以及产业界资深管理者组成的评委团队,从项目创新性、可行性、市场前景等多维度评估,最终评选出大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以及三等奖5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项目荣获一等奖

此外,现场还为获奖团队及此前评选出的研究突破奖、基层医疗模范奖、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奖及17个优秀奖颁奖。

汇聚产业创新要素,赋能“医教研产”融合新生态

对于创新者而言,大赛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奖项荣誉或行业认可。相较于排名和精神激励,创新者更迫切需要的是实质性加速技术成熟、降低产业化风险、打通市场验证通道的实体化支持体系。

当大赛能将生态赋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激活创新势能——这也正是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希望通过此次大赛达到的目的。

近年来,成都未来医学城聚焦聚焦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医疗消费、前沿生物技术等细分领域,以“研究在国家医学中心、验证在锦城实验室、孵化在未来医学城、转化在产业生态圈”的创新闭环支撑。这一体系有力支撑了“医教研产”全链条的深度融合,助力关键赛道的创新突围。

继成功举办第八届“创客中国”医疗器械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之后,本次大赛是落地园区的又一全国性重磅赛事,这标志着园区在推动产业要素加速集聚,深化“立园满园”攻坚行动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我们希望通过聚焦核心赛道、持续举办系列赛事,将各类创新要素高效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动能。”成都未来医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园区依托‘医教研产’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正逐步构建起‘以赛引才、以赛聚链、以赛促产’的创新发展模式,为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创新活力。”

作为未来医学城的重要核心载体,天府锦城实验室以临床需求为核心,聚焦临床医学转化,致力于服务国家医学发展重大需求,突破先进医疗技术瓶颈,实验室与国家医学中心一体化发展,协同产出一批原创性研究和应用成果,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命健康领域科创平台。

活动现场,成都天府锦城前沿医学装备研究院院长吴哲详细介绍了实验室以成果共享为核心的超声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吴哲教授强调,实验室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覆盖科研、工艺开发、小试、中试、认证法规等环节的全链条支持,还设有产业协同中心,负责精准对接市场、验证需求、链接投资人和代理商,为项目成功转化保驾护航。


成都天府锦城前沿医学装备研究院院长吴哲

除了全链条支持服务,实验室以成果共享为核心,还建立了学术与商业利益共享机制,核心是鼓励项目孵化和市场化。吴哲教授指出,从科学家、医生转变为创业者,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要从创新导向转向实用化导向。

活动现场进行了三项创新成果发布,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全国首批非侵入式脑调控设备样机的发布。该产品是为神经调控、组织修复、药物递送及细胞功能研究而设计,通过精准超声能量调控,实现无创、可逆、高时空分辨率的生物学效应,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据介绍,超声神经调控的基础原理在于超声波与神经细胞表面特定受体相互作用,促使钙离子内流,进而实现对神经元电活动的调控。目前,许多研究者尝试在实验室环境中复现这一效果,但需要专业设备支持。该产品便是基于此需求开发而来。

通过调整超声波的频率、占空比、脉冲重复频率(PRF)及强度等基础参数,该设备可在不同能量级别下实现多样化的功能,包括低强度的神经调控,适度强度下打开血脑屏障,较高强度下治疗肿瘤,以及更进一步的利用超声诱发动物脑出血模型,为相关病理研究提供有力工具。此外,该设备还创新性地融合了成像超声技术,能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精准治疗,实现诊断与治疗一体化。

该设备的研发始于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的研究合作,后经改进转化形成产品,目前已被企业批量采购。同时,团队还与四川省肿瘤医院合作,利用该设备打开血脑屏障,为大脑内部的难治性脑肿瘤治疗提供了新途径,并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作为全国首批非侵入式脑调控设备的样机发布,不仅标志着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实验室成果向实用化产品转化的范例,展示了超声技术在神经调控和治疗领域的广阔前景。

三项创新成果的集中发布,是天府锦城实验室创新转化模式落地的有力印证,更是成都未来医学城“医教研产”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阶段性硕果。它们代表了在高性能医疗器械关键领域取得的实质性突破,为解决临床痛点、提升诊疗水平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的涌现及其转化机制的成熟运行,显著加速了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服务社会的进程,为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策源地注入了强劲动力,标志着园区在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紧扣临床实际需求,探索超声技术突破与大模型应用

医学影像作为现代医学的洞察之眼,其发展的态势日新月异,也深刻重塑着疾病诊疗的边界与范式。决赛当天下午,还同期举办了“未来医学影像技术及应用创新研讨会”,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分享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研讨会现场,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崔立刚以《从超声医师视角看医工融合》为主题分享了在医工融合中的实践经验。崔教授介绍了医院如何通过创新大赛和转化办公室推动专利转化,以及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开发的辅助工具。崔教授现场展示了甲状腺结节分类、软组织肿物诊断和肩关节超声引导等实践案例,并强调了临床问题导向的重要性,比如如何根据甲状腺穿刺难点、滤泡性肿瘤术前诊断难题开发辅助工具等,创新需要从临床实际出发。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崔立刚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他得安以《低强度脉冲超声调控治疗方法及应用》为主题介绍了低强度脉冲超声在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他详细讲解了超声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如何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并列举了在骨质疏松、软组织损伤、肌肉萎缩、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多个场景的应用案例。他得安教授表示,超声治疗技术具有非侵入性、精准调控以及适应症广泛的优势,并展示了其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他得安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陈科以《胎儿颅脑畸形超声筛查平面智能定位方法研究》为主题,展示了其团队在胎儿颅脑畸形超声筛查方面的智能化研究成果,包括利用三维超声数据和强化学习技术生成标准切面,以提升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等。陈科教授表示,团队下一步将致力于提高算法效率,实现实时引导,并扩大数据来源等。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陈科

复旦大学助理教授、海豚智能顾问郭宏成介绍了《超声大模型应用》。他表示,大模型在超声医学应用中的优势包括全流程覆盖、可解释性强和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化等,同时他还展示了大模型在实时质控、智能报告生成、预约优化和检查辅助等场景中的应用,未来还有望在轻量化部署、云计算结合和超声智能体的开发方面发掘更多潜力。


复旦大学助理教授、海豚智能顾问郭宏成

在会议的最后,成都未来医学城管理局局长李代伟为此次大赛中获得优先入驻通行证的项目团队颁发“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优先入驻通行证”。


“实验室优先入驻通行证”颁发

此次大赛和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超声医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还为医学影像领域的产学研用合作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大赛的创新项目和前沿技术,有望在未来催生更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推动超声医学领域的持续进步,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造福广大患者贡献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这也标志着成都未来医学城在构建“医教研产”全链条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体系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当突破性科研成果行至产业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创新大赛的举办与各类产业要素的赋能恰恰体现了医疗健康体系为创新者提供的多元支持。

下一步,成都未来医学城将以本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核心驱动力,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吸引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助力成都打造生物产业产业高地,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成都动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