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利加速反击比亚迪:合并极氪,打造爆款,登顶全品类销冠

作者丨青晓
吉利的大整合还在继续。
继去年12月极氪收购领克之后,近日,吉利正式与极氪签署合并协议,将极氪私有化并纳入上市公司旗下。
两次内部整合后,吉利几乎将所有整车资源整合到港股上市公司吉利汽车(00175.HK)旗下。
这一战略不仅是吉利应对当前汽车激烈价格战的权宜之策,也体现出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做爆款的决心。
今年上半年,吉利已经从上述战略转型中受益。
一季度,合并后的极氪尽管仍未扭亏(净亏损7.63 亿元),但亏损率收窄超一半,创上市以来的最小季度亏损额。这背后,合并后的巨大协同效应是关键。
具体到数据上,一季度极氪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净提升超3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较上年同期下滑近1.4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合并也提高了极氪做爆款的命中率。
比如合并完成两月后,极氪推出“低价高配”产品“的极氪007GT”,该车上市半个月内大定突破3万辆,首月实际交付量达1万辆,有望成为极氪2025年新的增长点。
而相较前次,本次吉利对极氪的私有化动作要更大,其后续释放的价值也会更高,私有化极氪会成为吉利加速新能源反击的一条鲶鱼吗?
01
「持续整合」
此前,业内有个调侃:“吉利到底拥有多少品牌和车型,恐怕连吉利内部人也不一定清楚”。
消费者在路上看到的“吉利、几何、银河、领克、极氪”等都归属于港股上市公司吉利汽车(00175.HK)。
不过,眼花缭乱的品牌个数并不能掩饰吉利在新能源汽车转型中的失利。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之前,吉利的汽车销量遥遥领先比亚迪。但后者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押注于2022年实现反超。
这让曾经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夸下海口的吉利坐立难安,于是其对新能源汽车的打法发生巨变——由过去保守的单品牌“油改电”方案,切换为激进的多品牌专属新能源策略。
此背景下,为了消除与吉利燃油车的心智混淆,吉利兵分多路布局新能源汽车。
首先,公司加大对高端纯电品牌极氪的投入,包括斥巨资联合Mobileye打造智驾系统,以突出极氪的“科技与智能”属性。其次,在早期纯电品牌几何沦为网约车之后,2023年吉利迅速推出定位于大众家用市场的银河。最后,吉利还对领克(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成立)进行了新能源改造。
一番操作下来,几何、银河、领克、极氪分别站稳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入门”、“主流”、“性能”、“豪华”定位,对比亚迪“王朝”与“海洋”系列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围剿”。
在初期,这一策略成效尚可。
比如几何旗下的“吉利熊猫”对比亚迪的“海鸥”形成的压制;银河旗下的“银E5”对比亚迪“元PLUS”的销量造成一定冲击;吉利中高端产品“极氪与领克”组合销量表现要明显好于比亚迪“腾势+方程豹+仰望”的组合。
然而,随着价格战的愈演愈烈,吉利越发感到力不从心。
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在疯狂的价格战下,比亚迪的毛利率仍然高达20.7%,相较之下吉利仅为15.78%。同时,比亚迪的单车利润也高出吉利近700元(8733元VS 8059元),况且高端纯电品牌极氪仍在亏损。
分析人士认为,造成双方盈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比亚迪拥有更出色的垂直一体供应链及规模效应”。换言之,吉利要想跟上比亚迪的价格战节奏,只有补足上述两个领域的短板方可。
去年9月,吉利以《台州宣言》为旗,吹起了补足上述短板的号角。
事实上,我们认为吉利通过持续内部整合“补短”的胜率很高。
因为吉利及控股公司此前早已布局包含“芯片制造、动力电池、软件、及智驾系统”等多个关键环节。比如电池领域的金砖电池、智能座舱领域的Flyme Auto车机系统、智驾系统的极氪方案(原“浩瀚智驾”)。
在实现多品牌内部整合后,这些自研的关键组件就能得到多品牌的共用与规模采购,这对吉利盈利空间的提升将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吉利还找到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爆款密码。
02
「爆款密码」
对于车企而言,“规模效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前置的重资产投入,一辆新车唯有在销量爬过某个数量级时方能实现收入覆盖研发投入、制造成本、及渠道费用等开支。
“卷王”比亚迪之所以将B级新能源车的价格降到10万以内还能盈利,其直接原因就是每月动辄2万-3万辆的动销。
早在燃油车市场呼风唤雨过的吉利自然明白这一点。
目前,吉利销量最高的燃油车为“星越L”。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星越L以14.62
万辆的销量夺得国内燃油车的销量冠军。
星越L的热销基本能概括吉利的爆款哲学。
业内人士将星越L的热销原因总结为三点:
1)颠覆性的定价策略。星越L的官方指导价为14.77万-17.97万元,终端优惠后下探至11万左右。要知道,星越L虽然归类于紧凑型SUV,但其4770mm的车长,2845mm的轴距可媲美中型SUV,极大地满足家庭用户对大空间的追求。
2)性能六边形战士。星越L全系标配Drive-E 2.0T高功率发动机与爱信8AT变速箱的黄金组合,实测零百加速时间仅7.5秒,动力性能碾压一众合资SUV。其次,其全系标配L2级驾驶辅助、AR-HUD、三联屏、座椅具备通风、加热、按摩等功能,智能化与舒适性不输电车。
3)高颜值与高安全标准。星越L并非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SUV,奇瑞的“瑞虎8Pro”、捷豹的“捷途X70”、以及长安的“CS75 PLUS”同样售价不高,但与后三者相比,星越L的外观设计更洋气,被车评人誉为“换壳沃尔沃”。其次,星越L的军工级车身结构及全域安全设计也被消费者视为“沃尔沃平替”。
如果将星越L的爆款经验再总结,那就是“错位定价”与“技术协同”。它们同样是吉利打造爆款新能源汽车的方法论。
以今年上半年吉利卖得最好的新能源汽车“星愿”为例。星愿上半年登顶全品类销量冠军,也是唯一一款半年销量超过20万辆的车型。
星愿的热销同样离不开“错位定价”与“技术协同”两大关键词。
错位定价方面,吉利星愿只用比亚迪海豚的尺寸卖了海鸥的价格。星愿车长4135mm,较海豚的4125mm略长,但其6.88万元的起售价较海鸥还低出一千元。星愿高配410km续航的起售价为8.18万元,成功截胡售价8.58万元、续航405km的海鸥。
技术协同方面,除了超高性价比,吉利星愿的另一大卖点是“大空间、低能耗”。星愿只有小两房的面积,却造出了大三房的空间;其实测不到10.5度电/百公里的能耗表现同样领先同行。
这些优势都是吉利GEA全球新能源架构11合1的电驱系统带来的。GEA平台是吉利耗时5年,斥资百亿打造的技术平台,其核心亮点之一便是电驱与能效突破。
随着本次对极氪私有化的完成,GEA平台的爆款经验同样有望复刻在极氪相关车型上。
03
「进攻余地」
今年上半年,吉利对比亚迪销量的追赶再一次逼近。
上半年,吉利汽车的总销量约为140.92万辆,同比增长47%。比亚迪的总销量为214.6万辆,同比增长33%。吉利汽车销量增速超越比亚迪的关键是“新能源汽车”的爆发。
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是银河品牌。其上半年总销量高达54.84万辆,同比增长超230%,销量占到吉利新能源汽车的75.6%。
但是在银河品牌内部,其入门级车型“星愿”与“吉利熊猫”的合计销量占比超过一半。同期,比亚迪10万以内的入门级车型销量占比仅30.4%,相反其近55%的销量来自10万-20万这个最主流的细分市场。
这就意味着,想要在销量上持续咬紧比亚迪,吉利的当务之急是打造主流市场的爆款车。
幸运的是,吉利在该市场中的旗舰车型已经出现。
这其中的代表就有“星舰7 EM-i”以及“星耀8”。两款车的起售价分别为9.98万元与11.58万元,分别对标比亚迪的“宋Pro DM-i”与“汉DM-i”。
相较于宋Pro DM-i,星舰7采用与了与其相同的P1+P3单挡DHT构型(非吉利早期3挡DHT),而且其46.5%的热效率更胜一筹。能耗更优的同时,星舰7起售价还比宋Pro同配置车低了1.6万-2万元(9.98万元VS 11.58万元)。
今年上半年,星舰7累计销量接近9万辆,稳居A级插混SUV前三。
其次,“星耀8”对比亚迪汉DM-i也形成强势冲击。与比亚迪汉的更侧重城市工况的单挡DHT动力配置相比,星耀8的3挡DHT 混动系统兼顾了城市与高速工况。此外,星耀8激光雷达的智驾硬件配置较比亚迪汉DM-i的视觉方案也实现功能代差。
与星舰7的性价比策略一致,配置更强的星耀8在起售价上比比亚迪汉DM-i低了5.4万元(11.58万元VS 16.98万元)。
如此错位竞争,让上市仅三个多月的星耀8以超过2.2万辆的累计销量夺得B级插混销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产能问题,低配版的星舰7与星耀8目前均未交付。一旦这些走量车型开始大规模交付,银河无疑会加速结构升级的步伐。
而从SKU上对比,银河追赶比亚迪的空间也很大。
截至目前,银河仅有“熊猫 mini、星愿、星舰 7、星耀 8、银河 E5、L6、L7、E8” 合计8 款主流汽车产品,比亚迪的这一数量则高达35款以上。甚至与奇瑞、长安相比,银河的SKU都是偏少的。
因此,银河后续新车的推出,其更多是对现有车型的补充,而非竞争,这就意味着银河销量暴涨的步伐远未结束。
除银河之外,极氪与领克也在加速对主流市场的争夺。
比如6月份,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中型纯电SUV极氪7X销量再次被激活,其单月销量仅落后比亚迪唐200余辆(6899辆VS 7103辆)。分析人士认为,“若加速智驾落地与渠道下沉,极氪7X在下半年有望冲击月销8000辆的记录,成为极氪品牌销量支柱。
此外,领克旗下的全尺寸插混SUV“领克900”同样成了领克当前的销量担当。截止当前,领克900已经连续两月销量超过5500辆,在全尺寸混动SUV仅次于问界M9。
而这些仅是吉利补齐新能源汽车矩阵的一角。
随着本次吉利对极氪私有化的完成,吉利未来将有更多的空间去挪转腾移,从更多方向发起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反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