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赋能解锁“稳产密码”丨“旱”口夺粮河南答卷(二)

今年,河南小麦在干旱、干热风等不利天气的影响下,全省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科技赋能良种良法,实现干旱之年夏粮稳产。目前,河南正全力开展秋粮田间管理工作,通过“以秋补夏”,实现全年粮食产量的稳产丰收。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中心记者 王莎莎:我现在是在商水县枫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标准农田里,得益于高度智能化灌溉设施,玉米生长所需的水肥,都能在一体化智能灌溉中一步解决。正是采用这一套技术,今年春季面对长期干旱少雨的极端天气,小麦也获得了丰产增收。
周口市商水县枫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邱守先:如果没有滴灌带的地块,现在玉米旱的都没有长,你看我这个还是青枝绿叶的,玉米长势特别好。小麦也是这样,我们今年的小麦平均产量合1400多斤。
水肥一体机、气象站、虫情监测仪等通过物联网远程控制和精准调配,田间作物需要吃啥、什么时间投喂,在管理员手机上一目了然。邱守先坦言,面对今年干旱、病虫害、干热风等考验,他的底气是科技,有了科技这座靠山,今年合作社2100亩农田,创下了300万斤小麦的高产记录。
现在在河南,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已成为可计算,可设计的精密科学。目前,全省建成这样的高产示范区601个。
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书记 研究员 周继泽:随着高标准良田的建设,特别是配套措施跟得上,河南的小麦品质优、产量稳。
除了良法,种子里也藏着稳产增收的密码。6月初,由中原农谷神农种业许为钢院士团队选育的郑麦1860,在民权种植基地的测产结果平均亩产超760公斤。这个高产、节水、节肥的国家主导品种,在黄淮地区播种面积已连续两年超1000万亩。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有志:(测产面积)9.94亩,平均产量是766公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许为钢:这个品种的表现,的确是很欣慰的。不能停止,还得继续努力。
从智慧灌溉到良种攻坚,在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搭建了67家高能级科研平台,53支创新科研团队为种业全链条创新生态探索解决方案。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科研人员王永霞:目前已经创建了一套高效的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体系,我们并将这个技术在抗病性、高产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原农谷的带动下,近年河南已形成“郑麦”“周麦”“洛旱”等优质小麦品种群,年产小麦种子36亿斤,为筑牢粮食安全增添底气。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刘禄祥: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核心是良种,未来大面积推广应用良种助力我们大面积单产提升,非常有信心。
【记者观察】面对复杂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的挑战,河南通过良种选育、智慧农业技术等举措,实现了夏粮高位稳产,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特别是推动科技赋能下的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融合,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科学。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河南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的持续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