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亿美金市场的入场券!华海药业这款双抗还差几个“小目标”?

近年来,PD-1/VEGF双抗BD持续升温。尤其在今年5月,三生制药携手“宇宙大药厂”辉瑞炸场,刷新了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首付款纪录,使得资本市场更加高看PD-1/VEGF双抗的出海潜力,同时也在期待下一笔PD-1/VEGF双抗的巨额BD花落谁家,并因此注意到一些潜力股选手。
华海药业就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根据公开信息,华海药业子公司华奥泰正在自主开发一款PD-L1/VEGF双特异性融合蛋白HB0025。
近日华海药业在互动平台表示,HB0025联合化疗在治疗一线子宫内膜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2个Ⅱ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积极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上述两项适应症的Ⅲ期临床,同时一项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Ⅱ期临床也在进行之中。
不过,在新药开发上,华海药业总体战线拉得较长以及业绩下滑暴露出一些发展风险,也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投资市场的预期。
肿瘤精准治疗风口上,双抗价值加速释放
不少专家认为,双抗引领了制药业革命,是肿瘤免疫精准治疗时代的产物。具体来看,双抗确实对此前的治疗方案实现了不小的升级迭代。
据了解,双抗为通过细胞融合或重组DNA技术制备的人工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两种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表位。与单抗相比,双抗具有更强的特异性、靶向性,并可以降低脱靶毒性和耐药性,核心治疗目标就是较单抗或单抗联合用药具有更大的临床优势,达到“1+1>2”的效果。
在诸多双抗分子中,凭同时靶向肿瘤免疫逃逸通路PD-L1和肿瘤血管生成通路VEGF的能力,PD-(L)1/VEGF在全球范围内已具有较高景气度。开源证券研报预计,PD-(L)1/VEGF双抗有望成为千亿美金市场的基石用药选择,2028年相关产品的全球市场规模近700亿美金。
上述机构有如此积极的市场预期,也正是因为看到了相关产品BD交易持续落地以及临床进度加快的向好趋势。而在放大PD-(L)1/VEGF药物价值方面,华海药业也贡献了力量。
目前,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HB0025的疗效已经愈发清晰。据悉,在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华奥泰首次披露了自主研发的HB0025联合CP(卡铂+紫杉醇)一线治疗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Ⅱ期临床数据。
结果显示,HB0025在39例患者中实现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3.9%和100%。其中,错配修复功能缺陷(pMMR)患者的ORR为84.0%,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患者的ORR为100%。
安全性方面,HB0025不良反应总体可控,18例患者(46.2%)发生≥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但无TRAE(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或死亡,任意级别出血事件发生7例(17.9%),均为1级。
基于这样的临床表现,投资市场更加期待HB0025的BD和商业化落地表现,但形势尚不明朗。
业绩开始走“下坡”,华海药业耐不住了
按道理,作为全球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能同时阻断PD-1/PD-L1和VEGF/VEGFR这两条信号通路的双特异性融合蛋白,HB0025项目凭先发性以及不俗的疗效应该能吸引来不少BD合作。另外,华海药业还拥有PD-L1/TIGIT双抗HB0036、PD-L1/TGF-β双抗HB0028等多款研发进度靠前的产品管线,也不乏市场吸引力。但截至目前,华海药业迟迟没有BD喜讯传出。
如果是以前,华海药业可能并没有太强的BD迫切性,主要在于发展基本盘较稳,暂不急于通过战略合作、技术授权或资源整合等方式,优化研发管线、加速药物商业化,并获得丰富现金流,实现管线价值最大化。
在2024年,华海药业的业绩上升态势就依然迅猛。据财报,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47亿元,同比增长14.91%;归母净利润为11.19亿元,同比增长34.74%;扣非净利润11.29亿元,同比增长27.10%。
这背后,综合一体化的业务布局帮助公司稳住了增势。据悉,华海药业在做大做强特色原料药产业的同时,已将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制剂领域延伸,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生物药、细胞治疗等品类齐全,且具备研产销相对闭环的供应链优势。
米内网数据库显示,截至目前,华海药业已上市的药品制剂超过100个(按产品名统计,不含原料药),其中化学药占了101个、中成药占了5个。2024年在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华海药业有10个产品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均为化学药。
另外,截至2025年7月16日,华海药业已过评(含视同过评)的产品达97个,全年有望突破100个。
丰富多元的商业化产品为华海药业描绘出可期的增长图景,但不确定性始终突出,主要来自市场竞争、医药集采、销售及研发成本加大等诸多方面。
就成本而言,随着多款产品开始进入市场,华海药业相应支付的市场推广费持续增加,同时又要保证HB0025等在研管线的顺利推进,研发开支长期处在高位。年报显示,2021-2024年,华海药业的研发投入合计分别为11.06亿元、12.02亿元、11.70亿元、12.00亿元,累计超46亿元。
多重因素叠加下,华海药业也有些稳不住了。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3.69亿元,同比下降5.21%;归母净利润2.97亿元,同比增长9.81%;扣非净利润2.85亿元,同比下降9.8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5亿元,同比下降77.13%。
另据华海药业业绩预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74亿元至4.49亿元,同比下降40%-50%;扣非净利润3.44亿元至4.21亿元,同比下降45%-55%。
随着公司业绩“下坡”越来越明显,资本市场心情难耐。高盛研报就谈到华海药业的“估值泡沫”,已将目标价微调至14元。
稍微能振奋市场的消息是,华海药业正在将压力化为动力,一边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一边积极推进融资。比如,2024年末华奥泰获得临海市政府旗下的海璟创投注资2亿元,并签署明确协议:若三年内无产品上市、五年内未有两款产品上市,或公司未能实现IPO,华海药业需进行股份回购。
综合来看,华海药业新药落地的紧迫感日益加强,若后续有好消息传出,或能再次点燃资本热情。不过,无论是BD合作还是融资,成功的核心都是产品。据Insight数据库,全球范围内有30款左右在研PD-(L)1/VEGF双抗药物。激烈竞速中,华海药业的产品资产能否凭更快的研发速度、更突出的差异化优势冲出重围,我们拭目以待。
结语
在PD-(L)1/VEGF双抗的爆发式发展中,医药界正以三生制药的license-out里程碑、华海药业的临床突破等标志性事件,证明国产创新药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而在行业狂欢之际,我们更需要清醒认知,当创新投入与商业回报的平衡木越来越窄,药企无疑需要更精准的战略定力,既要把握FIC、BIC的窗口期,以临床价值构筑护城河,也需借力资本与跨国药企的全球化网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患者可及的疗法。新趋势下,华海药业这类有研发实力并面临发展考验的药企并不少见,从其发展中,也往往能窥见产业破局的关键路径。
来源:医药研究社